学了40年,中国人英语为什么还这么差?
“我是中国人,不爱学外语,外语不及格,说明我爱国。”
这句原本没什么营养和逻辑,只因朗朗上口而被几代国人熟知的顺口溜,实际上隐约描述了一个残酷的真相——这个民族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连续近四十年将英语学习列为少儿乃至青年头等大事的背后,却是效率的极端低下与黑洞般的浪费。
深究其理,我们不难发现,在种种外部条件的共同制约下,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恐怕是全球最不适合学英语的一群人了。
疯狂英语
中国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应对高考。高考是课程设置、攻读方向、资源匹配的终极指挥棒。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英语在高考及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这极大刺激了中国社会对英语教学的重视。中国学生直到大学毕业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时间,很可能是全球非英语国家中最高的。
如果从幼儿园期间普遍的英语启蒙算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学英语的时间已经高达20年。而作为大学生们参与度最高的考试,如今每次报考四六级的人数都在900万左右,几乎每个中国大学生都有过与四六级斗争的经历。
图为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现场
如此旺盛的需求,自然激发了一个庞大的英语培训市场。
1982年《Follow Me》(跟我学)在中央电视台开播,外国原版的电视教育节目第一次进入中国,点燃了城市居民学英语的热潮,由此《许国璋英语》、《新概念英语》、《疯狂英语》、《走遍美国》等一系列英语教材及学习方法纷纷涌现。
十年后,“中国合伙人”创办了新东方,并成长为中国教育在纽交所上市的第一股。
比较近期的两个数据是,据品途智库预测,2018年中国在线英语市场规模将达到571亿元人民币,年均超20%的增速也使得这个未来千亿级市场指日可待。
此外,据亿欧智库预测,少儿英语在线培训市场,2018年增长率达19.6%,2022年付费总额将接近800亿。
别忘了,这些千亿级的市场红利,都来自中国家长们在焦虑甚至恐慌下的一次次“交学费”。
广种薄收
整整十五年前,时任政协委员、工程院院士谢克昌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现行的英语教育体系是把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好钢用在了刀刃上’,还是已经沦为万金油式的人造知识、智力测验?是促进人才成长的利器,还是束缚人才的框框?”
类似的提问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这种对英语学习狂热氛围的反思,往往伴随着同样的观点——
“现行英语教育效果与其投入是不相称的”。
这种质疑可不止是“Chiglish”、“哑巴英语”那么简单和抽象,多个权威数据表明,历经四十年投入与训练,中国人的英语水准在全世界依然处于下游水平。
先看雅思成绩。
据2017年雅思官方数据,在全球抽样的40个典型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考生的A类考试(学术类)成绩,只排在第34位,而在雅思G类(培训类)考试中,中国大陆考生只排在第35位,基本属于“吊车尾”。
如果按考生母语分,2017年母语为中文的雅思考生,也只排在40种典型语言中的并列第35位。
图为北京国际教育留学巡回展上,学生在雅思托福培训展台咨询
再看托福成绩。
据官方数据,在2017年托福考试中,中国大陆考生的成绩只排在全球169个国家中的第并列第111位。
如果按考生母语分,2017年母语为中文的考生,也只排在115种语言中的第并列76位。
而据某著名国际英语培训机构的《2018全球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
中国民众的英语水平属于“低熟练度”一级,位列全球88个国家中的第47位。且中国的英语熟练度指标较去年下降了0.5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