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走秀、业绩股价双涨,告别“土味”的波司登是如何逆袭的?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纽约走秀、改头换面,那个一度被年轻人抛弃的波司登,在2018年用层出不穷的话题和一路上扬的股价再次重回主流消费人群视野。
在2018年,波司登单品牌零售额突破百亿元人民币,营收同比增长35%-40%,平均店效增长10%以上,中高端销量增长500%以上(均为截至2月25日的数据),这是波司登交出的成绩单。
对于这样的成绩,资本市场也看在眼里,2018年,波司登股价大涨132.8%,创下近五年的新高,位列港股通(南向)交易年度涨幅前三。
一边收缩多元化回归主航道、提价转向高端化,另一边大步迈入时尚圈扭转品牌形象,2018年是波司登大刀阔斧变革的一年。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波司登这家到今天已经42岁的企业,在巅峰时期曾一度在整个专业羽绒服领域占据40%左右的份额,但这也难免让波司登进入瓶颈,另外羽绒服作为一个季节性很强的品类,需求十分受季节限制。
在2008 年前后,整个羽绒服行业经历了一场集体走低,在气候因素之外,外部竞争环境的极速变化是主要原因,日韩、欧美服饰的大规模进入,带来了更多冬装面料的选择和新的穿搭潮流,臃肿的羽绒服不再是消费者在冬日里的必选项。
于是在2008年,波司登开始了向四季化、多品牌化的转型,在之后的几年接连收购多个男、女、童装品牌,同时,波司登还将眼光放向国外,2011年斥资三亿元在伦敦黄金商圈开出的一家旗舰店,被外界视为波司登海外扩张的起点。在这种粗放型的扩张模式之下,波司登的门店数也一路飙升,在2013财年曾达到顶峰——超过14000家。
这一系列举措虽在一段时间内对业绩带来了短暂提振,但自2013财年达到顶峰后(营收93.25亿元,净利10.79亿元),便开始了连续几年的营收、利润两位数大幅下滑,每年营收减少十几亿。2016财年,波司登收入已降至57.87亿元。
而这背后是一系列连锁反应,整体消费不足加上早期高速扩张导致波司登库存高企,为了清理库存公司不得不减少直营增加加盟,库存挤压使得加盟商拿不出更多资金进新款,于是就进入疯狂打折促销、产品逐渐老化的死循环。盈利空间缩小,非羽绒服装业务又迟迟未能走上正轨,拖累着公司业绩。
而当波司登忙着把摊子铺的越来越大时,羽绒服这个波司登的发家领域也在变得越来越拥挤。对于这种状态,波司登事业部总经理芮劲松将其形容为“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一边,越来越多的四季服装品牌开始进入羽绒服这个领域,另一边以Moncler、加拿大鹅为代表的国外品牌开始快速抢占高端市场,在团团包围之下,波司登再次感受到了压力。
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竞争对手的不断涌入之下,波司登在羽绒服领域的份额已从当年的接近垄断地位降至个位数。
危机的背面就是机遇,一边国内羽绒服市场正在以每年10%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逐渐成长为一个千亿级市场,另一边国内羽绒服的普及率还只有10%左右(欧美国家羽绒服的普及率在30%-70%之间)。
而以Moncler、加拿大鹅为代表的高端羽绒服品牌在国内的快速窜红,也让波司登看到了国内巨大的羽绒服消费潜力。
回归羽绒服主业
收缩多元、转向高端,是波司登做出的转型策略。在一年多大刀阔斧的改革后,波司登在2018年收获了业绩与股价的双双增长。
波司登集团去年年底发布的2018财年年中财报(4月1日-9月30日)显示,波司登集团上半年营收达到34.442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6.4%;税后利润大幅上涨62.1%,达到3.549亿元;归属股东净利润达到2.5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3.9%。
值得注意的是,主品牌波司登收入与利润增长,是拉动波司登集团业绩高速增长的主因,而这主要得益于波司登集团在2018年发起的“聚焦主航道、聚焦主品牌”的战略举措。
回顾过去这一年,波司登总结出的经验是,企业经营实际上就是在经营顾客的感觉,只要把顾客的感觉经营好,生意利润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过去几十年,波司登在国内消费者心中就是羽绒服的代名词,在芮劲松看来,这是波司登能够一路走到今天的命脉,但同时陈旧的款式、“全场99”打折促销却极大的损害了波司登的品牌形象,让它一度被打上“老年人辈穿的”这样的标签。
让品牌与品类直接绑定,这是很多企业在品牌打造中梦寐以求的事情,而占的先机的波司登在转型中要做的,就是强化这种绑定,同时强调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专业与差异化。
一边将集团所有力量集中到羽绒服领域,另一边逐渐砍掉波司登男装、居家、童装等非羽绒业务,同时关闭低效店铺700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12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