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大众点评对手多

03-06 IT文章

来源:新商业情报NBT(ID:newbusinesstrend)

作者 | 朱若淼

编辑 | 齐朋利

设计 | 张鹏飞

大众点评正在更明确自己在内容层面的价值。

近期,界面曝出大众点评将会更名或被美团直接放弃,这一消息遭到了美团的否认。

最新消息是,22日,美团创始人王兴发内部信公布了大众点评的最新调整。其中点评平台更名为点评App部,负责大众点评App的相关工作。点评App将以PDC为基础,UGC为核心,激励用户增长,进一步强调大众点评在线查找平台的属性。

据界面报道,有美团员工透露目前大众点评为公司贡献的交易量占整体交易量的不到10%。现在这一调整的意义在于弱化大众点评的交易功能,大众点评将聚焦于搜索和查找功能上。不过关于弱化大众点评交易功能的说法再次遭到美团否认。

在对美团营收贡献日益降低的同时,大众点评在外部正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者。

阿里系的口碑、微信的小程序、进军生活服务领域的抖音、生活方式社区小红书以及地图类App在以各种方式切入大众点评的市场。面对这些大流量、产品创新和技术能力更强的新一代对手们,大众点评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但在内容种草社区越发重要的当下,急于提升日活的美团仍然需要大众点评来承担用户增长和导流的任务。从团购交易平台向UGC社区的转型将是大众点评接下来的核心任务。

-01-内部地位降低

2010年美团刚正式上线时,比它早7年成立的大众点评,依靠UGC内容所带来的广告业务已实现了连续三年的盈利。2015年刚宣布与美团合并的大众点评是当时团购领域规模第二的O2O创业公司。

合并后,大众点评的命运走向了转折点。

业务重合度高的美团、点评在合并后经历了数次架构调整。大众点评的CEO张涛在合并后一个月淡出管理团队。2017年美团收购了点评剩下的60% 股份,结束了两家公司合并后独立运营的状态。大众点评的业务被整合进用户平台事业群,作为事业群下的一小块业务。

曾经为美团点评引流、“输血”的大众点评逐渐被边缘化。

据《深网》报道,两家公司在2015年刚合并时,大众点评账面还有上亿的现金。在投资人给的钱还没到位时,新公司依靠大众点评的现金维持运转。2015年大众点评所在的到店、酒店及旅游板块为当时的公司贡献了 93% 的营收。

但随着美团点评内部的业务调整,大众点评已经不再是美团点评内部重要的增长引擎。

外卖业务在过去三年成长为美团点评主要的营收业务。从目前的财报来看,2018年第三季度外卖业务的营收占到了总营收的近六成。而大众点评所在的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营收占比已经从去年同期的31.2%下滑至23.3%。

此外,整个美团点评也在转型。

从2016年开始,美团点评的业务重点开始转向餐饮服务业务,销售餐饮ERP软件,提供企业服务。它的业务范围从C端转向B端,这块针对企业的新业务是美团点评过去一年的重点发力方向。2018年第三季度,新业务的收入占比较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多。

在与大众点评合并4年后,美团点评不想只做成一家外卖、到店服务公司。去年王兴在接受The information采访时曾提到,希望把美团做成类似亚马逊的公司,“美团是一个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

在这样的公司营收体系之下,大众点评在营收端的价值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02-外部蚕食

作为国内最早的独立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大众点评的核心优势在于基于真实海量用户评价大数据的“大众点评必吃榜”等产品和服务。根据美团公布的数据,截止2016年第二季度,大众点评月活用户超过2.5亿,点评数量超过1.5亿条。

但从2017年开始,大众点评的月活开始陷入停滞甚至下滑。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从2017年12月开始,大众点评的月活出现了连续三个月的下滑。

大众点评对手多

大众点评对手多

用户流失的重要原因在于一系列对手正在对大众点评的业务形成肢解和蚕食。在与这些拥有产品技术创新的对手们争夺用户时,产品老旧的大众点评并不占优势。

口碑

最直接的竞争来自点评的老对手,阿里旗下的口碑。口碑有着与大众点评相似的店铺搜索、定位及点评功能。作为阿里新零售布局本地生活服务的入口,口碑获得了支付宝、淘宝的流量支持。去年10月,阿里合并口碑和饿了么,将口碑的到店服务及饿了么的外卖业务整合在了一起,这对整个美团点评构成了正面竞争。

抖音

另一个对大众点评构成直接威胁的是抖音。对变现有强烈需求的抖音不仅在抢夺大众点评的用户,还在抢夺商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