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微博的声音不少,但我们似乎还是没逃脱“真香”定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最极客,作者|东方亦落
昨日,新浪微博发布了2018年的业绩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公司实现净营收17.2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49%。微博月活跃用户4.62亿,并且已连续3年保持同比7000万及以上的用户净增长态势。年度营收提升至114.4亿,广告营收也达到了百亿规模。新浪微博预测,今年一季度的净营收将在3.95亿美元~4.05亿美元之间。
近年来,人们在对新浪微博的评价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赞同者认为新浪微博在内容传播、意见领袖、广告营销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势。批评的声音则认为新浪微博存在缺乏社交功能、内容质量下滑、僵尸粉现象严重等种种问题,不少用户戏称新浪微博为“渣浪”,甚至有观点认为新浪微博会衰亡。
但是从这份亮眼的财报数据来看,新浪微博不仅不会衰亡,还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微博能在这个网络社交方式多元化的时代依然保持上升趋势?这与我们的社交需求和微博自身的积极变革均有重要联系。
不过那些唱衰微博的声音也不是凭空而来,微博在崛起并逐渐稳定之后的确走过“弯路”。不过从现在的状况来看,微博已经找到了一条相对正确的发展路径,而我们也早已习惯一边diss“渣浪”,一边在朋友圈安静却在微博“蹦迪”。那么面对微博,我们为何没能逃脱“真香”定律呢?
曾走弯路“伤害”了用户,但微博并不是真的“药丸”
都说新浪微博是“渣浪”,这并不全然是“污蔑”。
曾几何时,微博上是优质信息的传播地,是黑幕的揭露地,是人们发表内心真实声音的聚集地。想想那些年的郭美美事件、动车事件,这是人们切实关心并能够产生高度参与感的话题,人们通过微博发出声音,进而影响舆论、影响现实,最终产生实际的效果。
但好日子并不常有,在微博逐渐崛起、做大,并且稳定之后,“画风”好像不太对了。
看看如今的热搜话题,90%都是明星八卦和电视剧宣传。
看看微博内容,总能看到一些强行植入的广告和无脑小说推广,要不就是转发锦鲤之类的无聊内容。
无论是话题还是内容,都与当初那个全民参与的网络“舞台”渐行渐远,微博似乎已经变成了不同的信息主体向网民们灌输他们想要让人们知道的信息的地方。
这与微博在发展过程中走的“弯路”不无关系。
随着微博用户的猛增,越来越多的商家与企业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将推广和营销内容都发到微博中。这对于任何一个社交平台而言都是盈利的重要渠道,对于商家而言,通过微博加深与用户的互动,拉近与用户的距离,既能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又能实现营销的目的。
这本该是一件双赢或多赢的好事,然而用户逐渐发现,新浪微博中的广告与营销愈加频繁,热搜也与利益挂钩。在微博,“买热搜”已经成为了明星炒作、新剧宣传、企业营销等操作过程中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些东西一旦过度,“受伤”最深的就是用户。充斥着这些内容的微博难免会引发用户的抵触心理,从而造成微博口碑的下降和用户的流失。
这些内容的过度使得微博中的优质内容迅速减少,对于一个以内容讯息起家的平台来说,这是一种不利的现象。人们在微博中不再能关注到那些自己真正想要关注的话题,于是衣食住行、明星八卦、产品营销等“无关紧要”的信息成为了“强行”关注的点,导致个人用户和大V发布的优质内容减少,加深了用户对微博的“反感”。
另外,僵尸粉也是让用户头痛的问题。其实僵尸粉不是从微博才有的,早年的贴吧,之后的微信公众号,都有僵尸粉的出现,这甚至已经成为了一条生意链,“买粉”也是提升微博人气的“潜规则”之一。
名人大佬、意见领袖、信息的裂变式迅速传播,让微博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事件和舆论发酵的中心。然而从微博崛起之后的发展方向来看,这匹互联网中的“黑马”有些跑偏的意味,让许多“心术不正”之人发了横财,让一些没法把握广告边界的企业大肆营销,假粉丝、轰炸式广告、劣质信息、注水评论......每一个都极易受到用户的排斥,所以这些加在一起对用户无疑是巨大的伤害。
而用户“受伤”的结果,就是微博业绩的下滑。2017年6月,新浪微博公布了未经审计的第二季度财报。虽然净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47%,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了46%。净营收能上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营销和广告,然而净利润的下滑,似乎能够反映出微博在另一些层面确实是走了“弯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1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