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Dash永久下架,智能购物按钮究竟犯了什么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脑极体
2月28日,亚马逊宣布停止销售可以“一键下单”的 Dash 按钮。这个一度被认为是“愚人节玩笑”的购物硬件,就这么结束了它四年的生命。
而它并不孤独。在东方这片红色的热土上,2016年也曾出现过一个极其相似的产品:京东来点。
这两种产品的外观略有不同,但都和银行u盘、ukey一样小巧,功能也基本一致。只需连上 WiFi,设定好每次要购买的商品种类和数量,然后贴在室内的任何角落。在你需要购买该类商品的时候,按一下,它就会自动向电商平台发送订单。
发售时,用户和媒体的反馈都是“惊喜十足”,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我们也没见到哪个中美家庭贴满了“购物按钮”。反倒是层出不穷的线上购物节成交额屡创新高。
尽管Dash 按钮和来点并没有像刚出生那样,能够灿烂过一生;它们的消失,在日新月异的商业世界里也微不足道,但背后却涉及了很多根本性的问题。
作为连接人和商品的媒介,人机交互代表了电商平台怎样的心理诉求?一键购买硬件遭遇滑铁卢,那么,在新型零售业态下,怎样的硬件创新才有可能行得通?
这些,才是这个小小的按钮身上,真正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所在。
从一物一键到无所不能,Dash们的进化史
先来详细说说,Dash们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假设你是一个汰渍洗衣粉的忠实用户,从亚马逊上购买了一个价值4.99 美元的汰渍按钮。通过复杂的说明书将它连上Wi-Fi,设定好一次可能购买的商品数量,然后,将它贴在最容易联想到地方——洗衣机上。
大功告成,一旦某天你突然发现家里的洗衣粉用完了,只需要按一下洗衣机上的按钮,它就会自动帮你按照设定买回你最爱用的汰渍洗衣粉。
卫生纸、牙膏、奶粉、环保袋、雀巢咖啡、口香糖,甚至TT,只要你坚信自己对某一品牌无比忠诚,就可以通过Dash 按钮一键下单,省却浏览的时间和选择恐惧症。
当然,不要被日用品庞大的规模吓到,因为购买完成后亚马逊还会自动返还这4.99 美元,相当于免费赠送。
而它在中国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京东来点”,尽管价格上略显昂贵(每个100人民币),但功能却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能够自动完成下单,来点还与品牌商达成了专项优惠合作,并且与京东到家实现了生态链合作,推出一键呼叫O2O服务功能,接入了家政、洗衣等类目。
京东在购物按钮的购物资源和服务场景上,都做了更多延伸,这种趋势也被亚马逊敏锐地察觉并应用在了升级版Dash上。
2016年,新版本AWS loT(亚马逊云计算物联网按钮),在一键下单之外,还能帮助用户作用于控制一切智能家居和物联网设备。
像是启动汽车、打开空调、拨打电话,甚至预定机票酒店,都不在话下。售价也提升至19.95美元。
至此,购物按钮从一个尽可能减少用户注意力的便携工具,变成了一个千方百计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无所不能”的按钮。
在过去的四年里,亚马逊对外销售了数百枚Dash按钮。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日用品,比如织金、卫生纸和瓶装水,以及在商店里购买容易引起尴尬的物品(卫生巾和避孕套)。
不过,亚马逊也知道,未来的希望,并不在尚不成熟的Dash身上。因此,在告别历史舞台之前,它已经被悄悄改造成了网站上的虚拟按钮,并通过亚马逊的Alexa语音助手继续提供服务。
用亚马逊智能家居副总裁 Daniel Rausch的话来说,Dash 按钮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没有必要为它的消亡哭泣。至此,Dash也算是得了个官方认证的“功成身退”牌坊。
而从被雪藏和冷处理的京东来点,或许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智能购物按钮的梦想与彷徨。
地球的另一端,京东来点推出的四款按钮(包括奶粉、酒类、面膜),历史购买数据平均只有两位数。
事实上,2016年进入尾声之后,我们在互联网上就几乎没有看到任何关于来点的新消息了。这个产品与它的链接,还没来得及大张旗鼓地绽放,就一起被官方和用户遗忘在了数字世界的黑洞。
崩塌的旧世界:Dash们注定失败的原因
“钮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为什么Dash为代表的“一键式购物交互”,挣扎了数年之久,始终没法变成媒体和粉丝眼中的“神兵利器”,只能在彷徨中走向消亡呢?
核心原因是,它本就是一个过渡时期的矛盾体,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悲剧。
Dash的悲剧核心,主要源于四个矛盾:
1.“让购物过程消失”VS争夺刻意的注意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