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变革150天 TO C到TO B 重兵投入产业互联网
在2018年的危机当中,20岁的腾讯自上而下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投身未来20年产业互联网的新战场。
作为一家拥有国民级应用的企业,腾讯每一次变革,都令公众与业界瞩目。为此,故事硬核采访了马化腾和他数十位同事,深度还原他们处理危机、调整架构、推翻自我、深入战场的全历程。
撰文 | 林珊珊 李炫特
“是时候变革了”
马化腾快步走进北京西三环的一间会议室,没有停顿,开始接受故事硬核的采访。这是2018年12月18日下午,4小时前,他还坐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第二排,在军乐声里接过奖牌,获得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先锋人物”的称号。
马化腾已经想的很清楚了。他会礼貌地倾听我们插入的问题,简洁答完,又迅速回到自己的思路上。他不怎么表露情绪,也很少展开身体语言,但态度直接,甚至于坦白。
很难说这是他人生中第几个高峰,在改革开放40周年、腾讯公司20年的历史节点,提到即将逝去的2018,马化腾说,“(这是)危机感很强的一年。”
马化腾有种天生的理性。腾讯高级顾问杨国安说,听到不同意见,马化腾的典型反应是“也有道理”。当他表达不满,通常会说“还行”,说“不太好吧”已经算非常严厉。共事十多年的总办成员们也说,很少见他情绪波动。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几位伙伴都提到感受到了马化腾的压力。
剧烈变动从年初就开始了。1月以来,腾讯股价下跌40%,市值蒸发万亿;政策方面,游戏版号停发,行业一片哀嚎;不利舆情顺势扑来,蔓延进4万员工的内网,引发了对于公司战略的困惑:腾讯究竟有没有梦想?
做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是腾讯最大的愿景。但外部批评在内部轻易引发了员工的共鸣,让腾讯高层意外。“我们对内、对外沟通都存在问题。”一位腾讯高管说,过去这一年,“压力慢慢、慢慢蓄积起来”。
腾讯的危机究竟是哪一种?问题传递到公司总办(腾讯的最高管理层),总办成员们激烈讨论,“到底我们现在是伤风感冒了,还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病?”杨国安在腾讯滨海大厦办公室里回忆。他组织一连串会议,一个月后得出诊断结果:不是伤风感冒,而是真正的、重大的危机。
杨国安找到腾讯集团总裁刘炽平,关于危机应对的讨论最终聚焦到一个问题上:是时候架构变革了吗?
巨头公司一旦变革总是需要大决心、伴随大风险,好比疾驰中的重卡换引擎,换的过程还不许减速。在腾讯20年的历史上,总共只进行过三次组织架构调整,上一次还是在3Q大战之后,以一系列自省动作及一场架构调整,将自己推上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之巅。
“我们经历了一段很好的时间。”回忆那个节点,刘炽平说。而眼下,他感觉,“这个好日子有点被打破了。”
他感慨道,“大家一起打江山的时候,凝聚力相当强的。到后面好像大局已定,江山已稳了,反而凝聚力是有所下降的。”他的结论是,公司管理需要升级,团队心态需要提升。
刘炽平对杨国安说,“是时候了。”
谈话到了马化腾那里,他意识到,4万员工渴望变革,期待公司“有一个求变的心态,而不是听着外面指责,无动于衷”。
架构调整的想法他已经酝酿了一年,“是时候了。”他说。
△ 2018年12月18日下午,马化腾接受故事硬核的采访。 摄影 | 吴家翔
在香港餐厅的小包厢
十多年来,腾讯最高决策机构“总办”,保持着隔周周二开例会的传统。2018年9月第二周,总办会却被转移到香港一家餐厅的小包厢。
对开会选址,马化腾进门时有些迷惑。然后他被没收了手机。其他人也是。包厢只有一张圆桌,为了全员上桌,十几位总办高管只好依次卡进座位,“胳膊肘挨着胳膊肘”,团成一个圈。
但全新的会议制度立刻使他们忘了这些。设计议程的是杨国安,他准备了一枝仪式感小花,按次序推向桌沿。收花人被要求诊断腾讯——“你现在就是CEO了”——必须正面回答公司面临什么真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首轮小花发给了马化腾。“他先讲困扰,要打开尺度,”回忆时杨国安眨眨眼睛,“这样大家就知道能够讲到多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