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焦点分析 | 人人车怎么走到了今天?

03-07 IT文章

都结束了。

2月最后一天,人人车为北京地区最后二三十名评估师、销售办了离职。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大部分在人人车工作了1到2年,最后拿到3000元、5000元、7000元不等的赔偿金,在离职协议上签了字。

在全国几十个城市,裁员正在同步进行。“走的越早的,拿的越少。”一位北京地区的评估师对36氪说。他2月底离开的时候,裁员已经接近尾声。北京地区仅剩下10余名销售、评估师,因不满赔偿方案,还留下来与人人车对峙。

大概两周前,人人车突然宣布转型“合伙人制度”,员工可以选择自愿购买一种4万元的“资源包”升级为“合伙人”,或是直接离职。合伙人与人人车不再是雇佣关系,他们从人人车购买销售线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场突如其来的转型,被很多人解读为“变相裁员”。私底下,员工们都在传,人人车遇到了资金困难。“公司不愿意承认,说改变运营模式。”一位评估师表示。

但人人车似乎还指望合伙人制度能够掀开新的一页。3月1日,人人车创始人李健发内部信称,人人车招募的合伙人已突破千人。总部甚至还为此举办了一个庆祝仪式,端上了一个大大的奶油蛋糕。

人人车能借助合伙人制度,从这场风暴中脱身吗?

恐怕很难。

焦点分析 | 人人车怎么走到了今天?

1 合伙人相当于加盟商

从2018年底爆出业务收缩,到裁员、转型合伙人制度,人人车似乎正想尽一切办法减缓下坠的速度。

但至少目前看来,转型合伙人制度更像是一场“病急乱投医”。

首先,“城市合伙人”只是一个体面的称呼,而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伙人。他们不与人人车共享股权或是共同分配利益。相应的,人人车也很难对他们的服务进行监管。

本质上,合伙人制度相当于车商加盟制度。车商使用人人车的品牌,购买人人车提供的服务。

然而,传统的加盟商制度,品牌方通过掌控供应链让产品质量标准化,规模采购降低成本。但二手车买卖的链条有所不同,无论是撮合买家、卖家直接交易,还是车商把车收进来再倒手卖掉,整个交易过程,人人车除了向合伙人收取1万块钱的保证金,实际上什么都掌控不了。

换句话说,本地市场一个挂着“人人车”招牌的门店,服务质量好坏,定价高低,检测是否标准,主要是门店说了算。人人车想要保障买、卖家的权益,维护用户口碑和品牌形象,能做的非常有限。

此外,人人车即便通过转型合伙人制度度过了眼下的难关,也很难长久地在商业可持续。

4万元资源包,包含250条销售线索、金融、维保等附加服务。按照1000个合伙人计算,总共4000万收入。这与人人车承诺提供的服务所对应的成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光是品牌广告这一项,2017、2018年,瓜子二手车的市场投放已经超过了每年10亿的量级。如果不进行等量投放,广告效果很容易被淹没,品牌的自有流量持续衰减,人人车最终只能靠着滴滴导流。

而根据行业内人士透露,滴滴在2017年高峰时期,大概每天也只能为人人车提供几百个销售线索。覆盖1000个合伙人恐怕都困难。

人人车或许能通过向合伙人输出金融服务,赚取一定额外收入。但二手车金融是个野蛮生长的市场,过去两年涌入了大量竞争者。人人车的“合伙人”选择与哪个平台合作,最终可能要看人人车能提供多少返点。

2 模式存疑

过去5年,中国二手车市场流传着一个推论:新车销量在2009年突破了1000万,按照单车平均置换周期5-6年,2014、2015年开始将大量释放到二手车市场。

美国市场新车、二手车销量比例大概为1:3,而中国市场接近3:1。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万亿市场,并且正处于爆发的前夜。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行业的判断过于乐观了。过去几年来,中国二手车行业并没有出现爆发式地增长,也没有被几家电商公司轻易穿透,这场战争距离终局似乎还很远。但没有人否定这个市场的价值和潜力。投资人们犹豫的仅仅是选手。

2014年4月,前微软亚洲工程院副院长李健辞职创立人人车。人人车曾经一度是二手车行业里的明星创业公司。刚成立就拿下红点创投500万美元A轮融资。8个月后,又拿下顺为、策源领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2015年8月,又引入战略投资方腾讯,完成8500万美元C轮融资。

“当时看二手车行业特别好。没有任何的品牌,也没有什么二手车交易平台定位的公司,没有大资本的驻留,行业超级分散。这都是未来发展的好基础,在这个领域内做C2C,有天然的好机会。”李健曾经表示。

现在回过头来看,选择C2C模式可能是人人车的第一个战略性失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1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