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和Keep,谁才是国内的Peloton?
据报道,被誉为“健身领域奈飞(Netflix)”和“健身领域苹果”的国外独角兽——Peloton正在筹备IPO,可能会在今年上市。
2012年,Peloton靠动感单车起家,除了硬件外,Peloton还向用户推出了内容订阅服务,内容主要为专业的健身课程。2018年,Peloton又推出了新的硬件——智能跑步机。纵观Peloton的整个发家史,内容+硬件盈利模式的走俏使其快速成长起来,成了不少同行的模仿对象。
发达的美国健身行业竞争一向激烈,Peloton是如何突围的?
Peloton靠互动模式突围
真正让Peloton脱颖而出的,是它独特的互动健身模式。
拿Peloton起家的动感单车来说,这一模式之所以受到欢迎,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消除了距离上的限制,将家庭变成了合理的健身场景之一。传统线下健身房需要用户在训练时每次都到场,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但家庭场景在属性上就完全不一样了,距离上的优势,使得有健身需求的人随时都可以健身。
第二,直播模式将传统健身的互动精髓复刻了下来。Peloton的动感单车是带有屏幕的,而Peloton推出的内容订阅模式就包括教练的实时指导和教学。即便是在家庭场景,直播模式下的教练和学员也能进行有效的互动。比如学员的运动参数可以在直播中展示,另一端的教练就能清晰地看到学员的实时运动参数,并可随时进行纠正或程序性指导。
第三,互动健身模式保留了真实的社交感和社交途径。在Peloton的互动健身模式下,学员不光能和教练进行互动交流,同时还可以和其他学员产生互动。也就是说,Peloton的互动健身模式下,同时有多名学员面对一名健身教练,即“团课”。
而且,Peloton的数据记录模式还意味着一点,就是学员之间可以相互看到对方的运动数据,同一健身爱好和同一健身环境的驱动下,用户之间自然就有了社交的欲望和行动。
其实,美国健身业的发达是Peloton迅速成长的一个客观条件,反观国内,健身业虽然仍不成熟,但是有机会,同时也有人在抓机会。
产业不发达,但有人想做国内的Peloton
美国的健身业,不仅产业链很发达,而且健身文化也非常受欢迎。有报告指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健身俱乐部就开始萌芽了。毫无疑问,美国健身业的发达是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
这样的环境,使得Peloton能够开创出以家庭为主的互动健身模式,找到合适的变现渠道。
反观中国,情况大不一样。虽然近几年健身很火,也迎来资本们的追逐,将其堆成了一个风口。而且从发展速度上看,过去十年健身行业市场规模一直在上涨,有数据预测2020年中国健身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850亿元。
但是实际上,中国的健身产业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市场上的健身模式还在不断进化,用户的健身需求还没有被完全开采出来;另一方面,大众的健身意识正在塑造当中,还不够成熟,且受限于价格、地域、口碑等因素。
不过,近五年内,在线健身的风口更是催生了无数的健身APP,造出了一股股在线健身的风潮,一时间让在线健身成了香饽饽。但是从用户量、模式特性等方面来看,目前国内做得不错的健身平台主要有两家,分别是咕咚和Keep。
为什么要单独拎出来这两家,是因为这两家和Peloton很像,或者说,它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Peloton的影子在。如此说来,咕咚和Keep都是有望成为国内Peloton的,但两者的基因却大相径庭。
Keep试水智能硬件,初具数据能力
Keep是上线于2015年的一款在线健身APP,和Peloton相同的是,Keep也花了很多心思在内容的打造上,形成了比较多元化的课程种类,比如健身、跑步、瑜伽等。
从这点来看,Keep复刻Peloton还算比较成功,但其实在硬件方面,Keep目前与Peloton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那就是Keep硬件尚未形成生态,还只有去年发布的一款智能跑步机。
对于发布这款跑步机的初衷,Keep的考虑可能还是在于试水家庭健身场景,因为Keep的这款智能跑步机的功能仍然有限,反过来看,如果Keep考虑的是家庭健身场景下的服务体验的话,那么跑步机的功能或许就非常完善了。
这样的区别,其实是由两者的基因所决定的,Peloton一开始走的就是智能运动硬件的路子,而Keep走的则是在线健身的路子,Peloton早期就有很清晰的模式,即内容+硬件,而Keep则一直聚焦于轻内容,一步跨到硬件领域,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这样的Keep,在数据上其实也不占优势。因为在在线健身模式下,Keep所能收集到的用户数据一般限于距离、步频、速度等低维度数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2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