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展望|AI:开源节流、玩命做单,先活下去再说
文丨孙然
技术创业者们已经意识到,钱不再那么好拿了。
2019年,估值神话依然会有,但只会集中在头部公司,或者NLP(自然语言处理)这类细分的新兴市场。也有人把希望寄托在科创板,但投资人的告诫是:科创板变数依旧大,别把命押上去,自造血才是靠谱的出路。
对于大部分创业者而言,2019年会是谨慎花钱、想办法拿订单、先活下来的一年。
大量AI公司面临着同样的纠结:究竟选择做一家“项目公司“还是“产品公司”?如何规模化,而不局限于做小而美的定制业务?该做大B客户、小B客户还是做政府的生意?
不同处境的创业者有不同的选择。但他们的共识是,找准一个细分垂直的市场扎进去,先做出标杆案例,毕竟通用型AI产品的路还远。
令人振奋的变化是,2018年下半年腾讯宣布进军产业互联网。BAT正式押注在AI,意味着更大规模的投入,传统企业客户的买单意愿会提升,中小型创业者也能借东风获得一批红利。
因此把握住时机很重要。2B生意不同于2C,更强调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和资源整合。巨头需要合作伙伴帮忙做细活,创业公司需要巨头背书去拿大订单,这也意味着更多投资和收购将在2019年出现。
钱不好拿了,技术创业者们必须更会算账
在已经跑出头部公司的细分赛道,马太效应在加剧,2019年能拿到钱的依旧会是具有一定业务规模的头部公司。初创公司要拿钱的机会,存在于新型的细分领域,比如NLP(自然语言处理)。
很多企业开始把科创板看作一条拿钱的出路。不过投资人的建议是,科创板对企业的确有促进作用,但也只是一条途径而已。对于那些业务不够扎实,但把登陆科创板看做当务之急的公司来说,公司高估值跟业务价值差距较大,长期来看可能暗含隐患。
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今年的关注点是创新、营收和效率。后者意味着要更重视精细化运营。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他把整个公司的运转情况量化为一系列表格和模型。
不只出门问问,不少AI公司都开始做内部管理优化。“过去我们也非常注意这些,但没有很量化地做一个模型,今年创业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比较随意地投入。一方面要拓大营收的规模,另外一方面也要支撑这些营收对应该有的效率,因为最终公司是要赚钱的。”李志飞说。
在迫切创新和做标杆落地的路上,不少AI公司都遇到过客户并没有强烈付费意愿,但也列为了战略项目的判断失误。2019年,这些创业者更聪明了,不愿意再为无用功买单。
同时,这批技术出身的AI创业者、CEO们也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而不仅是个好的科学家。
寒冬中谁还有机会?最先规模化落地的人
对于AI公司,商业化是从去年延续至今的命题。
商业化的核心是产品化和落地。当钱袋紧缩,投资人和客户已经不能仅凭算法和demo被说服,谁能先做好落地,谁就能最快跑出来。
相对于前两年,如今的AI创业者已经不会把做通用型AI挂在嘴边,都选择从垂直领域切入。
在每个领域,创业者都在做标杆项目。DuerOS和天猫精灵的策略,都是先以自己的智能音箱为标杆项目去展示技术水平,后期陆续吸引到第三方厂家入驻。而放到小公司身上,则是要跟靠谱的客户做出靠谱的标杆项目。
去年,为了做一个标杆案例创业者有可能不计投入,但这种态度在2019年发生了变化。钱花了就要砸出坑,创业者在为创新买单时越来越慎重,这是他们验证自己商业模式的一年。不仅是产品质量本身,生产效率、成本、稳定性、规模化可能性、企业买单意愿的强弱,都成了CEO们考量的维度。
因为大部分投资人已经没有耐心为十几年后落地的高精尖技术买单。
另外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2B(又分为大B和小B)、2G、2C该做哪类客户的订单?
在中国,从规模和持续性上看,2G订单的诱惑力都是最大的。AI作为底层技术,跟2G交集面很广,如今的四家计算机视觉独角兽(商汤、旷视、云从、依图)的崛起都借助了政府加大安防产品采购的东风。2G毛利高,但问题在于经验难以复制。
更多人选择2B,困惑同样在于难以跳出“项目公司”,规模化铺开。此外,创业者发现拿大B客户需要更高明的销售经验,努力突破标准化和规模化难题的人选择了做小B客户,不过其中的隐忧在于门坎不高,未来的营收规模有限。
不论选择哪条路,承接大项目的能力、项目运转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都将是2019年区分AI公司高下的关键。
巨头入场,产业共同体萌生
2019年可能是AI领域并购和产业链整合的最佳时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3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