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载着韩国出海”的公司,是如何沉没的?
每年9 月,随着“双十一”和“黑色星期五”的临近,太平洋两岸都会“躁动”起来,工厂忙着发货,商家忙着囤积,为即将到来的购物大狂欢做准备。在各条航路上,大大小小的船舶装载着成千上万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往来于各个港口。然而在2016 年的9 月,因为一家企业的破产危机,许多货物滞留在港口,甚至漂浮在海上不知何去何从。
这一年8 月的最后一天,韩国最大的航运公司韩进海运提交了破产申请,各地分公司停工。全球航运业为之震动。破产前夕,韩进海运是全球第七大航运公司,在跨太平洋航线和亚欧航线这两条全球最繁忙的航线上,韩进海运的市场占有率分别名列第三和第五位。
韩进海运的母公司是韩进集团,除了海运之外,该集团还拥有大韩航空、韩进重工等重要公司,是韩国前十大财阀之一,对韩国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在韩国实行出口外向型经济时期,伴随着韩国经济的腾飞,韩进海运一步步扩张,成为了韩国航运业的龙头老大。
1945年11月,韩进商社成立
1945 年,朝鲜半岛结束了长达35 年被日本殖民的历史。举国欢庆之时,土生土长的韩国人赵重勋开着卡车,创立了韩进商社,替人送货。
1950 年代初,美军在朝鲜半岛的驻军规模急速扩大。韩进与美国军用运输公司签署合同,负责弹药运输,拿到了第一笔大单。随后几年,除了运弹药,韩进还给美军提供打包和搬运服务,业务范围日渐扩张。
与此同时,韩进进军日用品运输领域。其车队载着白糖、淀粉、棉花等生活必需品穿梭在百废待兴的韩国各地。
韩进与美国军用运输公司签约仪式
1960 年代,美国趟进越战泥潭,需要输入大量军需用品,韩进获得了这笔单子,在枪林弹雨中将业务范围扩张到东南亚。
1969 年,在韩国政府主导下,韩进收购了国有企业韩国航空公共公司(如今的大韩航空),用以发展空运。同年,韩进又看中了新兴的集装箱业务,有趣的是,这次韩进与苏联签署了一份集装箱货运合同。
当时的韩国正在朴正熙政府主导下进行经济建设。优越的港口条件令韩国的出口导向政策实施起来非常顺利,也让韩进把目光投向海上运输。
这一时期,全球贸易高速增长,航运业空前繁荣。只要有船,从中东地区来回几趟运油都能赚钱。利之所趋,造船厂接到的船舶订单堆积如山,每一家航运公司都在拼命扩大运输能力。韩进虽然动心,却没有轻易出手,只默默经营大韩航空,积攒进军海运的资本。
1972年4月,大韩航空开通跨太平洋客运航线
1970 年代,韩进已经在陆运和空运上颇有建树,深知国家出口工业蓬勃发展,海运的运量大、单价低,势必将成为韩国未来出口的最主要运输方式。
1977 年5 月,赵重勋成立韩进集装箱班轮运输货运公司(即韩进海运前身),韩进成为了一个拥有海、陆、空运输能力的大集团,也让积攒多年的能力和野心一朝迸发。
次年,沿着亚欧航线,韩进集团进入中东地区,开展了中东航路集装箱班轮运输服务。不久,韩进又开设了北美西岸集装箱班轮运输服务。至此,全球最重要的两条航线都有了韩进海运的身影。
韩进海运推出韩国首个沿海货船服务
韩进进军海运的时机非常微妙。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全球原油价格暴涨,工业成本剧增,大量崭新的运油船空置,运输成本水涨船高的同时,运价却在暴跌。
在外部看来,韩进在1960 年代忍住了没有进入海运,是“躲过一劫”。行业低谷之时,其它公司纷纷缩减规模,韩进却一头扎了进来。回过头来看,韩进当时入局,颇有几分巴菲特“别人恐惧时我却贪婪”的意味。
其实,韩进的选择决非一时意气。在韩进等待的十几年时间里,韩国经济保持着年均9.8% 的增速,出口增速更是达到了40% ,国内企业对海运的需求越来越大,况且石油危机之后,大量新船低价进入市场,此时韩进入局的成本大大降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5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