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市场、降维整合、学历职教,二级市场看到的职教风向有哪些?丨36氪职业教育专题
2 月 13 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开始关注:
改革针对的问题是什么?
带来校内外的职教机会是怎样的?
改革的浪潮之下会不会带来新的职教物种或者平台性机会,职教赛道爆发的时间节点是怎样的?
就以上种种困惑,我们邀请了国金证券教育行业首席分析师吴劲草在36氪创投 AMA 活动(AMA=Ask Me Anything)进行分享。
“36氪创投 AMA”是 36氪发起的创投圈在线问答活动。
AMA=Ask Me Anything,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行业新知,更快看到未来。
核心提示:
改革后带来的校内和校外的创业机会主要分为两部分:学历制职教和非学历制职教。学历制的指向中专、技术学校、大专甚至包括三本;非学历制的职教其实接近于地产行业,一种比较大的投资的资源导向的行业。
改革是一种政策性的普惠性的鼓励和支持,虽然不至于诞生新的平台机会,但大家可能会用更企业化的运作、更标准化的打法,就可能会把企业的市占率,包括规模化效应更体现出来,比如像考研可能会看到跨地区性的建构。
职业教育不像是K12那样是持续传递焦虑感,所以职业教育的焦虑感并不像K12是可以交叉着去传播,传播难度更高,所以从触达到转化的效率就更重要。
以下是Q&A部分:
和美国等国家对比,目前国内职教的发展到哪个阶段了,发展的大方向是怎样的?
美国不是特别有参考性的,我们以德国或者日本为例,这些国家有一些专门的职校,并不低普通大学一等,比如日本的短大,会有幼师、护士、营销人员等的专门培训,当然技修这种工程类的也有很多。
我们不能说国内的职教处于哪个阶段,也不是说外国的职业教育领先于我们,而是国内的教育形态和教育文化是不同的。我们整个1500年以来的教育形态,读书的主要目的都是“考取功名,升官发财”,而不是“学习知识,探索真理”,所以现在的情况下,大家的读书目的其实是比较一维的、线性化的目的。
所以现在整个政策的大方向是把大家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抬起来,让大家切实去觉得做工程机修工不比坐写字楼的低一等。事实上我们周围有很多坐写字楼,收入并不比机修工高,未来发展也不见得比机修工要好。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从个人认知和态度上先进行一个扭转,对学历制或者考证、招录这种非学历制的国家都给予相应的一些支持,包括地税、补贴、包括土地优惠、政策开放等等,都是目前政策所主张的,只有做好职业教育才能减少各种摩擦性。
举个例子,在中学的时候学生会花大量精力学习洛伦兹力在电磁场里的计算,但它对大多数人今后的工作都毫无用途,学生时代学了太多这样的东西,形成了整个社会上的一个摩擦性的消耗和浪费,我们进行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是希望能够调整这样的教育结构,让它教有所用、教有所指。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针对的问题是怎样的?带来的校内、校外的职教创业机会是怎样的?
职业教育这个行业在2019年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年初到现在非常多的政策,对它进行了推动跟催化,其实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从2019年年初,整个中央政策方面,都对职业教育进行了非常大的的支持与促进。
还有一个是两会上提到的问题“新增100万高职招生”,它背后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突然进行这样一个推动?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我之前写过的“中公教育”里面提到的行业分析。
近几年来,就业形势及人口结构变得越来越严峻,中央政府、国家机构对这方面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之前我们所参与的教育,其实是延续了中国多年的教育,那么中国的教育传统是什么呢?是“万般皆下等,唯有读书高”。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职业教育作为主流正统教育是非常缺失的。在我们所处的信息化的时代,正统的教育里面已经出现了太多的摩擦——大部分人上学时学到的东西,在实际场合并没有太多用处。以至于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就业、择业甚至换业的时候感到迷茫,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职业教育不够所导致的。
还有一个直接的体现:在过去的三年考研人数将近翻倍,从2016年的170万到2019年的290万。为什么选择考研?很大原因是多数人对就业择业感到迷茫或者困的时候,就想“不如多读点书吧”做出了这样一种选择,其实也折射出来了整个社会的摩擦性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校内和校外的创业机会,大体上会分为两部分:学历制职教和非学历制职教。学历制的指向中专、技术学校、大专甚至包括三本;非学历制的职教其实接近于地产行业,一种比较大的投资的资源导向的行业,这是比较好的一个行业,但是资产投入等比较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