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发卫星的公司,能为普通人做些什么?|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
卫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文 | 龙真梓
如果有一天,地球真的需要流浪,你能为人类做些什么?这是电影《流浪地球》大火后,知乎上流传甚广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个超现实灵魂拷问,也许很多人会表示无能无力。但天仪研究院的CEO杨峰却说,如果他出现在《流浪地球》中,也许会成为改变结局的关键角色。
“吴京饰演的宇航员之所以会死,是因为没有用到航空航天的专业知识,如果真的有这一天,我们发卫星上去点燃木星就行了。根本用不着真人去撞击木星。”杨峰说。
在创立天仪之前,杨峰已经在航天领域摸爬滚打了近10年。2016年,美国民营航天企业SpaceX在大洋彼岸的成功让同为航天人的他心动不已。这一年,他决定辞去工作,拉上曾经担任过中科院工程师的好友任维佳,组建了一个30人左右的航天团队——天仪研究院诞生了。
天仪研究院是中国首批民营航天企业之一,专注于为科研院所与商业机构提供微小卫星的整体解决方案。过去的三年,天仪走过了从0到1,再到10的过程。2018年,天仪成功发射了10颗商业化微小卫星,创下了全球卫星公司同期发射数量最多的世界纪录。这些微小卫星,让本来要花上十余年时间排队等待国家卫星资源的科学家完成了科学实验;也给越来越多有着商业需求的用户提供了低成本探测宇宙的机会。
但是,显然卫星的想象力还不止于此。杨峰笃定商业航天未来的可能性是无穷的——小到卫星上网,大到拯救地球,未来社会变革的每一步都不会缺少微小卫星的身影。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降低成本。民营航天的商业化需求逼着从业者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从而形成商业闭环。
尽管被“成本”、“供应链”、“商业化”等词汇填满的生活是杨峰的日常,但在商业之外的地方,他仍保留着对浩瀚星宇的初心。假如能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我还是想把它送进宇宙,探索下一个地球。”杨峰说。
以下是访谈部分(经过编辑):
谈天仪:“我做了十,远强于我要做一千”
36氪:2016年天仪发射第一颗星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杨峰:兴奋和焦虑并存,焦虑是担心不成功。其实前几次发射,我都夜不能寐。因为发射是研制的终点,但它是卫星在轨工作的起点。2016年那次发射没过多久就出现了问题——卫星“挂”掉了。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由于技术不成熟,但其实这不是个例,在当时那个时点,这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直到2017年,天仪才通过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36氪:既然卫星已经不会“挂”了,现在再发的话,你还会焦虑吗?
杨峰:现在发卫星的感觉就是“哦,又发了”。不只是我,我们公司的同事也都是这种感受,大家基本上没什么激动的感觉了。不过这是一个好事儿,代表公司的发展速度很快,发卫星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常见。
36氪:现在天仪的客户,主要还是科研机构吗?
杨峰:刚开始都是科研机构,因为科研用户大多做在轨实验,他们对风险有心理预期,商业客户由于商业化需求,不能接受卫星可能存在的风险。但从2018年开始,天仪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商业客户。
36氪:什么叫“可能存在的风险”?
杨峰:假如请体制内帮忙造卫星,一颗卫星的成本也许有上千万,那么它发上去自然好用。但我们卫星的成本是百万,它的研发完全脱离了原来的研制体系,所以这些卫星一开始有问题很正常。2018年我们拿到第一个商业订单。当时的情况是,假如客户选择别人,价格会非常高昂。如果以后一直如此,客户觉得没有希望。他们最后选择天仪,有成本方面的考虑,因为选择高成本就是一条死路。选择低成本,也许是条死路,更有可能是生路。既然天仪有技术实力,那干脆不走那条死路。
36氪:天仪2018年拿到了B轮融资,你觉得投资人是看中了风口,还是看中了你们?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