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管家时代要来了吗?
物业貌似正在成为房地产的下一个风口。
据最近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已公布业绩的三家内地物业管理公司——碧桂园服务、雅居乐服务,及背靠新城控股的新城悦,2018年净利润增长均超过1倍。这与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
在经历了规模化增长的黄金十年后,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处于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转轨期,对存量市场的挖掘和运营成为未来企业竞逐的主战场。物业服务也告别之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开始向精细化运营发展。
然而,目前物业服务市场的现状有点参差不齐。在钛媒体研究院发起的2017-2018房地产行业调研报告中发现,物业服务行业正面临一系列痛点:一方面物业费升值空间有限,原有的管理水平跟不上日益膨胀的规模发展,另一方面,作为物业成本结构比例最高的人力成本却高居不下,并以每年10%-20%的比例逐年攀升。如果不采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加以管控,未来物业公司面临的压力将不堪重负。
能够大幅提高效率、降低用人成本的人工智能技术,自然成为了物业服务公司的优先选择。实际上,物业服务领军企业都已经开始谋求智慧化转型,如龙湖地产将物业品牌升级为智慧服务,提出“空间即服务”的战略。在向业主提供刷脸门禁、红外垃圾监测等诸多服务的同时,其全面落地的“智囊型管家”项目也成为业主设备报修、卫生保洁等一站式服务的标配。
在所有这些物业公司提交的成绩单中,碧桂园服务的成绩尤为亮眼。作为港交所市值最大的物业管理公司,碧桂园服务率先采用领先AI技术,在物业服务这条新赛道上一路狂奔。
碧桂园服务所打造的云-边-端AI全栈解决方案,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将物业服务场景智能化,并下放至边缘端,这无论是对安防领域如一键巡逻、人脸/车牌识别等,还是对后台的决策支持经营分析,都起到了强力的支撑作用,并大幅提高了管理效率。
2018年,碧桂园服务获得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经营绩效第一,还摘得中国社区服务商客户满意度第一。在最近公布的年报上,碧桂园服务2018年营业额为46.75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半,达49.8%,净利润为9.23亿元,同比上升129.8%。
这是怎么做到的?
人工智能如何落地物业服务?
尽管人工智能被业界热捧,但要真正实现落地还很难。缺乏足够样本量的有效数据及丰富的应用场景,较高的算法研究成本……使得人工智能一直犹如空中楼阁,更多地还是停留于概念化、理论化的尝试阶段,难以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落地。而物业服务行业复杂的线下场景,以及大量的社区实时数据的积累,可以说为人工智能落地提供了天然实验场。
要实现人工智能在物业服务行业的落地,需满足四个基础条件:一是千万级的数据量,二是强大的运算能力,三是清晰的业务场景,最后要有物联网及物联设备的支持。
数据和场景都是现成的,也是碧桂园服务的核心优势。如何在运算和物联网上发力,是碧桂园服务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从2016年开始,碧桂园服务就开始搭建技术平台,尝试云-边-端的整体物联网架构的建设,并逐步建立起基于设备端的传感器和一线应用能力。
为了在运算上提升支持,2018年,碧桂园服务与腾讯合作,基于腾讯丰富的产品矩阵和生态能力,尤其是在计算机视觉识别、语音识别、机器学习等方面的进展,打造了基于云端的AI智能平台和AI算法训练平台,所有业务场景都可以在云端进行反复的训练学习,赋予智能化。
为了让“AI无处不在”,不仅仅高挂在云端,而是下放到本地社区,碧桂园服务又打造了基于边缘的服务器,也就是说将云端的智能赋予边缘端,能够在边缘进行计算处理。
“以前人工智能应用需要把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云端,时效性很差。如果加入边缘处理,将云端能力赋能到社区本地去处理,就能快速反应,即时性很明显。”碧桂园服务首席信息官袁鸿凯介绍说。
碧桂园服务首席信息官袁鸿凯
而承载这种边缘处理能力的重要工具,就是智能魔盒。这也是降低设备智能化改造成本的一个关键。
据袁鸿凯介绍,以前物业公司做智能化改造时会上大量的服务器,车闸有车闸的服务器,门禁有门禁的服务器,设备智能管理还有专门的服务器,而现在可以把所有这些服务器的功能集成在一个服务器里面,这就是所谓的智能魔盒。
“相较同行,用智能魔盒来进行智能化改造的成本能降低30%左右。这对于物业服务行业来说相当可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