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和亚马逊已成“垄断巨兽”,为什么最开始没人管?
原标题:谷歌和亚马逊已成“垄断巨兽”,为什么最开始没人管?
编者按:互联网曾经是开放和混沌的象征,但现在已经成为寡头的天下:美国有FAG,中国有BAT。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网络中立一词的提出者Tim Wu认为,科技巨头不断加码收购并不是因为面临竞争而是想巩固其市场地位。这导致巨头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少,而唯一能掣肘他们的只有重新祭起反垄断法的大旗。此文摘为《连线》杂志摘编自其准备出的新书《The Curse of Bigness: Antitrust in the New Gilded Age(大之咒:新镀金时代的反垄断)》,由36Kr编译。
曾几何时,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时,web和互联网还很新,一切都即将变得永远不一样。Web对人类此前面临的几乎一切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例外。个人关系,私有身份标识以及沟通方式在“网络空间”都变得不一样。从逻辑上而言,这也暗示着商业和经济的通常原则之消亡。
那么在2000年代的时候,谁能够断定一个小小的博客能够战胜一家老牌的媒体呢?当初创企业不知从何处似乎一下子冒出来,一夜之间获得了数百万用户,并且让他们的创始人和员工富过传统大亨的时候呢?描写这种情绪的人是作家John Perry Barlow,他在1990年代恳求那些对网络空间感兴趣的人“想象一个入侵者不留下足迹,商品可以被盗无限次但仍然属于原先所有者的地方,在这里,你从未听过的企业可以拥有你个人私密的历史,只有孩子才有彻底轻松自在的感觉,物理是思想的而不是东西的,而每个人的虚无犹如柏拉图洞穴中的影子(编者注:参见柏拉图《理想国》洞穴寓言)。”
一切都很快很混乱;没有谁能一直霸住宝座。AOL曾经叱咤风云掌控全局;接着就成为了嘲笑其众多失败的商业书的主题。Netscape浮沉的速度就像未能入轨的火箭(尽管微软难辞其咎)。社交媒体先驱MySpace曾经无所不在然后就无处可觅。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网站似乎来去匆匆:AltaVista、Bigfoot以及Friendster一度是家喻户晓的名字接着就烟消云散。
这种混乱容易让人以为大(经济规模上)在新经济中已经不再重要。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似乎大就像旧一样只是个劣势而已。大意味着等级分明,工业制,就像活在快足哺乳类动物时代的恐龙一样。保持小而年轻也许更好,这样才能快速行动打破陈规。
这一切都在暗示说,在网络空间里不再会有持续垄断这样的东西。互联网从来都不支持这个玩意儿。企业现在正在以互联网的速度行动:3年历史的公司就算人近中年了;5年那么久几乎肯定已濒临死亡。“准入门槛”已成20世纪的概念。现在,竞争总是“一次点击之遥”。
甚至即便一家公司设法获得了暂时的统治地位也没什么可害怕的。我们说的不是过去邪恶的垄断者。相反,新的公司致力于向所有人传播其乐融融和友好——无论是提供信息访问(Google),还是廉价提供好书(Amazon),或者建设全球社区(Facebook)均如此。
他们不仅不收高价,有时候甚至连钱都不用给。Google为你提供免费电子邮件、免费地图app、免费云存储等等。因此,像Facebook或者Google这样的企业需要被视为更像是慈善机构。谁会起诉红十字会对灾难援助的“垄断”呢?在这样令人陶醉的日子里,只有不满现状的人才有胆提出说也许,只是也许,企业和经济再造得还不够彻底。或者随着公司更好地理解了市场及其新技术,一度被认为是新秩序的东西,实际上可能不过是注定要终结的一个阶段而已。好时光过去了。
经过了10年开放的混乱以及一脚就可以迈进的市场门槛之后,的确发生了一些令人惊讶的事情。一些公司——如Google、Facebook以及Amazon并没有消失。他们突破了那道5年过时的标志线,并没有一点垮塌或者告老还乡的迹象迫近。相反,主要的公司似乎变得很有粘性,统治力还在不断增长。突然之间,并没有一打有着不同想法的搜索引擎出现,而是只有一个搜索引擎。再也没有成百上千家人人都想去逛的商店,而是只有一家“万货商店(everything store)”。而要想避开Facebook你得把自己变成一位数字隐士。下一个新东西不再出现,或者至少,一个能对旧事物构成真正挑战的新事物不再出现。
不幸的是,反垄断法未能注意到这个1990年代已经结束。相反,在10多年的时间里,它给了主要技术玩家一张通行证——即便在面临相当明显的危险及反竞争的合并时也如此。Facebook的故事就是最佳的例证。2004年成立的Facebook迅速刻意地干掉了自己的竞争对手MySpace,后者曾经是洛杉矶罕见的技术成功故事,但是随后变成了扰人广告、僵尸用户和钓鱼行为的大杂烩。仅仅在几年之内,Facebook就实现了对通用社交网络的早期统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