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猫眼无九命,由天不由己

03-29 IT文章

猫眼无九命,由天不由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新摘商业评论,作者 | 子雨

上市后的猫眼表现得差强人意。首份披露的财报显示,2018年猫眼娱乐全年收入37.55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47%,全年净亏损1.384亿,同比亏损度扩大82.1%。

命系腾讯,光线,美团点评三家于一身的猫眼,终于在戊戌年除夕成功登陆港交所。

与小米美团的荣耀加身不同,猫眼颇有些“同股不同命”,上市过程中面临募集资金大缩水,融资认购金额不及目标,开盘首日即破发等困境。

外部大环境也吃紧,主营业务红利见顶,线上化购票率已经接近90%,腾讯阿里等巨头们早已不再满足于把在线票务作为电影产业链的切口,而是准备将其纳入到消费生态体系,为打造自己的娱乐版图添砖加瓦。

游离于腾讯美团光线之外,业务收入模式单一,又没有流量用户傍身,上市后的猫眼该如何续命。

一、巨头傀儡

在巨头布局生态,入局在线票务市场的过程中,猫眼成了被巨头们合力催熟的宠儿,这也为猫眼持续亏损,造血能力不足埋下了伏笔。

七年前猫眼还是美团旗下的一个在线电影票务部门,由美团高级总监徐梧负责。彼时正是O2O千团大战火热的时候,王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团购业务,肩负着美团垂直领域探索排头兵的猫眼只能野蛮生长。

试水几个月后,当时的负责人徐梧意识到这是一场需要快速、大规模投入资源去打的战役,从网拍网挖来了销售总监担任猫眼商务总监开始组建独立的销售团队,大举进军院线。

徐梧的判断没错。13年在线选座售票量仅占8%,淘票票,格瓦拉,百度糯米,娱票儿,微影……一众在线票务的抢食者蜂拥而至,票补大战一触即发,猫眼也更名为猫眼电影,全力应战。

而隐藏在一众竞争者背后的,是腾讯,阿里,百度对大文娱的资本布局,卖票只是入口,巨大的演出文化生态,高达500亿的电影市场才是巨头们看中的。前期为了跑马圈地抢占用户,巨头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票补大战,9.9超低价观大片顺利完成了用户教育和平台引流。

不到一年,中国在线电影票务份额就达到了45.8%,票补成效显著。15年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后猫眼电影分拆独立,新美大平台事业群总裁郑志昊接替百度系出身的沈丽出任猫眼CEO,这也被外界视为腾讯系加紧控制美团的信号。

猫眼还在美团体系内的时候,美团的多条业务线面临着对手竞争,现金压力巨大,而当王兴发现在线票务平台无论砸多少补贴都只是票房零头的时候,果断决定给猫眼找个下家。

彼时万达,博纳,华谊等都有自己的院线,而光线擅长内容制作却缺乏自己的渠道,两者一拍即合,2016年5月光线控股以1.76亿股光线传媒股票和8亿现金获得了猫眼38.4%股权,投后估值83.3亿。

独立后的猫眼前后共经历了四次股权调整,最终上市前光线系共持有猫眼48.8%股权,腾讯系持有36.88%,美团点评持有8.56%。

从早期的徐梧到沈丽再到分拆上市的职业经理人郑志昊,没有人能准确的说出猫眼的创始人是谁。一手孵化出猫眼的王兴在美团点评合并后任命腾讯系郑志昊为CEO,最大的股东王长田也是半路接手。

三股势力集合,猫眼处在了权力博弈的中心,对公司的战略决策也处于被动。蓝洞商业曾采访的一位微影时代股东也提到,“这是一个奇怪的公司结构,谁有话语权?是团队,虽然持股比例很小。除了光线,腾讯也很有话语权。”

或许是复杂的股权结构让资本市场对猫眼的前景有些担忧。IPO募集资金不到20亿港币,与9月份彭博社报道的10亿美元融资规模相比大幅缩减60%左右,首日融资认购金额750万港元,仅占公开发售集资额的2.8%。

猫眼成了去年港股上市公司中首日招股表现最差的新经济股。

二、命不由己

虽说背靠腾讯,美团,光线三座大山,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他们给了猫眼巨大的流量倾斜和资金支持,也直接导致了用户的分流,猫眼几乎没有留存在自己app上的用户。

虽然猫眼的平台活跃用户超过了1.3亿,但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猫眼平台平均月活跃用户仅有680万来自自有应用程序。而来自微信及QQ应用程序、美团及大众点评应用程序的分别为5560万、7220万,占比高达53.6%和41.3%。

不夸张地说,如果失去了腾讯和美团这两大靠山,猫眼也就命不久矣。猫眼自己也在招股书中承认,“未来的运营部分取决于猫眼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

可即便如此,猫眼依旧没有停下寻求上市的脚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8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