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维新
核心导读:
京东曾经引入的两批职业经理人,现在的命运几何?
重用业务骨干,对于京东的组织建设有怎样的意义?
自上而下的组织变革,京东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京东以前台业务为中心,让它用人上看起来有点不重视。京东以职能部门辅助业务,反而让它用人上看起来特别的重视。
从2018年年底延续至今的京东人事大调整看出,这个企业的核心定位,依然是以业务为先。即便下决心“裁撤10%高管”的京东,保留下来的各大业务线负责人,皆是历经考验的10年以上嫡系老兵。逆势“升职”的徐雷(京东商场CEO),以及王笑松、胡胜利等事业部负责人身份,无一是空降的职业经理人。
曾经在京东品类扩张、赴美上市等几轮业务升级阶段,先后加盟的那些履历光鲜的职业经理人,则正在慢慢的离开这个中国领导型B2C电商公司。
这家公司用了一天的时间宣布重组业务的组织架构调整,却用了接近半年的时间在推进人的调整,并依然在进行中。如果说这是京东创立至今的最大剧变,那只能说明这两年的京东,确实经历着创业至今以来的最大挑战。
无论是来自外部的竞争,还是发生于内部的问题。
这让京东今天的内部调整,正在被外界传得越来越邪乎。直到前几天“一天离职近400人”的传闻出现后,京东终于忍无可忍,随即发布声明,表示将用一切方式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裁员10%的高管,集团CHO隆雨、CTO张晨相继离职、基层员工优化……自从确立前、中、后台的组织架构后,来自京东的“大新闻”就没有停止过。
阿里集团CEO张勇近日在盒马内部管理会上讲到:商业模式创新是创造生产力,组织能力创新是创造新的生产关系。这不仅是一个CEO对自己公司的要求和谏言,也是早为经营管理学所验证,同样适用于当前所有进行组织能力变革商业体的常识。
是的,京东的组织架构调整,其实就是这个公司组织关系的调整,为了创造新的生产关系而做的调整。而组织关系再造的根本原因——继续提升生产力。可以说,两者互相依托,不可偏废。
京东确实到了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节点。尽管2018年财报交付出了良好的财务数据,但持续增长的财务数据并不能掩盖业务数据的短板:京东营收增速持续放缓,新增用户不再强劲……
其实,刘强东应该已经提早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几乎毫无征兆的是,2018年12月21日晚间,京东突然发布京东商城组织架构调整公告。对比2018年初成立的三大事业群,这次的架构调整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整个京东商城被分为前、中、后台。京东拼购、京东新通路、7Fresh等距离客户较近的业务,被正式推到前台。而积淀了京东核心能力的3C电子、时尚居家等事业群则放到了中台。
互联网公司突出中台,也成了过去两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组织架构设置常识。中台,这个为了提炼各业务线的共性需求,并将其打造成组件化资源包。以接口的形式提供给前台各业务部门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劳动”。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的后台,也就是偏职能部门的架构,在京东公告中重点提及了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一个管人、一个管钱,成为京东后台工作的核心。
这个核心,也成了刘强东进行京东组织变革的两大抓手。今天京东为什么要对外公布“小集团、大业务”?原因即在于此。
大业务,让徐雷等嫡系老兵去做。小集团,刘强东亲自来抓。集团(职能部门)要服务于业务,这大概是京东永远不会变的企业宗旨。但是,集团以往指望职业经理人支撑的惯例,也就此打破了。
因此,京东放出裁员10%高管的消息后,首先调整的便是CHO,前京东CHO隆雨离职,余睿接任。而后者是从基层成长起来,已经滚到京东基因“泥地”里,且“久经考验”的京东第二届管培生。紧接着CTO张晨离职,CXO级别的高管瞬间流失两位,调整不可谓不大。
外界都说,此次组织架构调整,是刘强东的再次回归。虽然表面上看,直接向刘强东汇报的高管减少了。但实质上,刘强东真正认识到京东的强大,必须以组织能力提升为一切的前提。他开始全情投入京东的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也就不足为奇。
想必,京东接下来的商业布局,也与其新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 1 -职能部门大换血
今天看来,京东的职能部门,几乎是经历了一次彻底的自我推翻过程。
京东的组织体系分为业务体系和职能体系。业务体系就包括目前京东确立的“三架马车”——京东商城、京东物流和京东数科,这三大集团的一把手也全部是京东的业务骨干;职能体系主要为整个集团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支持与风险管控。这些部门在此前,京东一直是“仰仗”看起来非常靠谱的职业经理人。
2012年左右,京东大批招聘了有光鲜履历的CXO级别的高管,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主导了京东的职能部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8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