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提案、国务院在推的电子病历,美国搞了10年仍一团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八点健闻,作者|李伟,编辑|周琼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创始人李彥宏的一份提案,让电子病历引发公众关注。
李彥宏在提案中称,电子病历包含丰富的临床数据和经验,若能在较高程度上实现共享、互通,有望缓解目前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服务同质性差等问题。
李彥宏的提案,与国务院办公厅的政策正相契合。
国务院办公厅1月底下发的《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三级公立医院要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2019年3月底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行全国统一的疾病分类编码、手术操作编码和医学名词术语集。2019年8月底前,各地组织三级公立医院完成电子病历的编码和术语转换工作,全面启用全国统一的疾病分类编码、手术操作编码、医学名词术语。
一场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疗信息化工作,正在中国各大医院铺开。
与此同时,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的美国电子病历“革命”,正广受诟病。在过去十年中,美国电子病历改革到底经历了什么?其在历程或可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
投入360亿美元却一团糟
十年前,美国联邦政府宣称,将纸质病历更换为电子病历可以使医疗保健更加好、更安全、更廉价。
在投入360亿美元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力推的病历数字化革命却“跑偏”了。美国财富杂志和凯撒健康新闻(KHN)联合调查发现,美国电子病历系统不仅远未达到预期目标,而且还暴露出不少缺陷和风险,可以说是“一团糟”。
美国的医疗信息化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不过在美国,病历电子化或者说数字化得到政府最强力推动却是同2008年金融危机密切相关。当年12月初,刚当选总统4周的奥巴马就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讲述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经济复苏计划,而推动医疗信息化也在其中。他说:“我们将确保国内每一家诊所和医院都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电子病历,这样我们就能剪除繁文缛节,防止医疗错误,而且还有助于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
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ARRA)。该“刺激计划”包含了HITECH法案(《卫生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和临床健康法案》),计划投入200多亿美元在全美推广使用医疗信息技术,其中病历电子化是重要方面。
为了鼓励美国独立执业的临床医生和众多医院积极有效地使用电子病历系统,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MS)还分阶段、分对象制定实施了电子病历“有意义使用”评价指标体系。CMS采取奖罚并举的方式,推动电子病历普及应用,特别明确从2015年开始,对未能“有意义使用”电子病历系统的医院和独立职业的医生,将通过医保支付方式进行处罚。
推行电子病历的出发点,或者说设想的电子病历的优点包括:更准确和清晰地输入数据和医嘱,减少医疗错误,避免信息丢失;能把病人的所有诊疗信息和检查结果整合在一起,易于共享,减少了重复检查和病人等待的时间;可持续性地收集、整理和归类病人信息,为相关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便捷;便于病人查看自己的诊疗记录。
然而,10余年过去了,美国电子病历的发展历程再次印证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甚至将联邦政府力推电子病历的努力归结为最令人失望的政策主张之一。
2017年1月在接受采访时,奥巴马抱怨说:“现实是仍然有堆成山的纸质病历,医生们仍需要手写,护士们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电子病历管理上。我们投入一大笔钱鼓励每位医护人员去拥抱数字化,去迎头赶上其他行业,不过推进的难度超出我们的预期。”
美国前副总统拜登以自己亲身的尴尬遭遇对电子病历系统猛批吐槽。在2017年同医疗保健领域领导者的一次会议上,拜登大肆抱怨在将儿子Beau的电子病历从一家医院转往另一家医院时所遭遇的囧事。“我儿子同四期恶性胶质瘤抗争一年后,我还不能获取他的电子病历,令人感到非常震惊。我是美国副总统......这绝对是噩梦般的经历。非常滑稽,我们就处在这样的一个境地。”
现任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MS)主管Seema Verma,目前负责监管指导电子病历相关工作。她一想到投入数百亿美元搭建起不能共享数据的软件系统——“电子化绝路桥(electronic bridge to nowhere)”,就感到震惊,禁不住战栗。她说:“医疗机构搭建起自己的电子病历系统,甚至还不能很好地自我运行。但是我们当初并未考虑如何将所有这些系统相互连接起来,这才是缺失的关键一环。”
美国电子病历“五宗罪”
经过联邦政府的大力推动,目前美国96%的医院都采用了电子病历系统,而2008年这一数字仅为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8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