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分析|反攻美团,拆解阿里收编饿了么这一年
全资收购饿了么一年后,阿里在本地生活战场开始提速。
口碑饿了么日前宣布下沉100个三四线城市,所在地包括云南、浙江、四川、广东等省份。据36氪了解,这些城市的特征是经济活力好、商户众多,且美团份额多地占优,此前为其贡献了较高利润。
这一年,饿了么在组织、业务和管理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无不透露出阿里强力改造的痕迹。最重要的节点是去年8月前后,阿里主导饿了么和口碑组建新的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并和老股东软银和其他投资者共同投资超30亿美金,而它在该领域最大的敌人美团点评也在港交所完成IPO。
对于阿里收购饿了么,饿了么CEO王磊曾经给出三重理由:从实物电商延伸到本地服务电商是顺理成章;即时配送是阿里新零售的基础设施;高频支付场景可以支撑阿里金融业务。
事实上,阿里对于本地生活领域的渗透远在收购饿了么之前,且经历了从投资,到自己做,再到收购整合的思路转变——阿里先后入股美团(2011年、2014年)、创办口碑(2015年),入股饿了么(2016年),2018年2月,口碑的汇报线从蚂蚁金服调整到阿里,向集团CEO张勇直接汇报,此举被认为是为阿里全资收购饿了么、组建新的本地生活公司做铺垫。
一位饿了么老员工告诉36氪,宣布被阿里收购前后,许多饿了么员工度过了从不相信,到失落、迷茫,再到观望的心里调试期。夏季战役是一个转折点,王磊提出争夺50%市场份额的中短期目标,宣布投入30亿补贴,这才让他重新相信,“仗还没有打完。”
成为阿里子公司的这一年,也是饿了么口碑业务整合、组织融合、重新确立目标的一年。随着市场竞争进入新阶段,这家公司的变化值得检验:它制定了怎样的战略,通过哪些组织升级、战术选择来实现?美团是扩大了领先优势还是被拖入泥潭?阿里95亿美金到底收购了什么?
饿了么“迭代”
“我们是一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在体系化的管理、科学的管理、组织能力上还是有一些不足的。”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曾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饿了么内外在总结阶段性落后于美团的原因时,管理问题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王磊履新饿了么CEO不久,就率先从组织架构上动刀,改革核心是推行“城市经理制”,把决策交给”听得到炮火的一线指挥员”。
此前,饿了么交易和物流是两套纵向体系、两位老大,彼此缺乏协同,甚至存在博弈,不时出现大雨天交易端狂发补贴,或者交易端要做推广,物流端没准备好的情况。改革后,交易和物流团队都向所在大区城市经理汇报,城市经理作为一把手对当地运营负责。
据36氪了解,饿了么给予一线城市经理较大授权,其中包括流量、资源的分配权。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了前端的灵活性,有利于创新打法涌现和人才培养,但也要承担一线决策不当的风险,用价值观和制度做出约束。相比之下,美团更依赖于整个总部中台的决策。
与“城市经理制”并行推进的,还有阿里倡导的“大中台、小前端”体系。中台的职能是对各区域的商户成长、人员调配、补贴效率等运营事项给出清晰的策略指引,充分授权一线的前提是大方向明确,因此饿了么的中台建设被提升到更高位置,由饿了么创始团队成员康嘉负责。
正式的架构调整之外,饿了么和口碑、阿里其他业务线还以项目制为导向,组建了若干临时性的“虚拟小组”,比如服务数字化下沉战略的小组,主导和阿里生态融合的小组、推广智能POS机的“餐饮操作系统小组”,和大KA星巴克合作的“星巴克小组”,负责人来自饿了么或者口碑,抽调来的小组成员向原有团队和虚拟小组负责人双线汇报。
“在阿里这种情况很常见,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插拔式的组织,今天来了一个任务,可以快速形成一个团队去做,做完以后快速解散掉,或者通过一个项目沉淀为一个业务,自然就变成了一个团队。”饿了么VP、KA商户负责人胡晓昱告诉36氪。胡晓昱2004年加入阿里,接受王磊邀请加入饿了么之前,他负责阿里B2B广告业务。
胡晓昱说,他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借助和大餐饮品牌的数据打通,帮助品牌在整个阿里产品矩阵(比如优酷、天猫)中做营销,这无疑是最典型的阿里式商业模式。
挑战在于,此前饿了么是没有广告收入的,要说服品牌主买单,需要先让用户在阿里生态内建立起本地生活消费的习惯。一个常被提及的案例是,饿了么引导用户在世界杯期间一边通过优酷看直播,一边下单啤酒小龙虾,而阿里的生态力量正是饿了么新故事的核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8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