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9000万、总部大厦被变卖,碧生源底裤输没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快刀财经,作者|胡二伙
“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还记得这个长期刷屏公交车的广告吗?
8年前,碧生源达到事业的巅峰,不但成功在香港上市,其当年的营收更是高达8.74亿元,创下历史的最高值。
然而,碧生源近期发布的业绩公告,呈现的却是另一番图景:公司2018财年营收为3.78亿元,较2017年下降22.4%,其业绩也由盈转亏,公司亏损高达9347.2万元。
巅峰之后,碧生源的业绩江河日下。根据财报,碧生源在香港上市9年中,有5年处于亏损的状态。2018年底,公司营收已缩水至3.78亿元,相比8年前已缩水60.18%。公司的市值更是从当年的56亿跌至当前的5亿元左右,市值缩水超过90%。
不仅如此,为了抗住颓废的业绩压力,2018年12月30日,碧生源以5.55亿元的价格卖掉了在北京海淀区西四环北路上的碧生源总部大厦,项所得款项净额约为5.2亿元(即出售事项所得款项减相关开支)。
交易完成后,所得款项将有1.2亿元补充集团日常营运资金和扩张集团现有业务并增加市场投放,1.5亿元偿还贷款,余下约2.5亿元派特殊股息或用于潜在对外投资。
19年来,碧生源依靠减肥茶和常润茶占集团总收入近80%,从籍籍无名的小茶企,转身成名声大噪的上市公司,再到断崖式的销售下滑。多年积病,在粗放型保健品转型阵痛中,广告性产品碧生源还能走多远?
两袋茶,卖出一个上市公司
中国人做不好袋泡茶?
赵一弘不信这个邪。作为碧生源的创始人,他肯定不会忘记17年前的北京城。
2000年,赵一弘结束了十年的饮料销售生涯,客居到北京房山郊区。在这里,他成立了澳特舒尔公司,并创立“碧生源”品牌,准备大展拳脚,做中国的立顿或雀巢。
起初,碧生源籍籍无名,销售网络几乎为零。要做快消品,而且是产品试错和市场教育阶段,需要不断的投入设备,扩建厂房,以获得规模效应。所以,碧生源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袋泡茶,就像是速溶咖啡和方便面,在当时是一种新的消费习惯。没过几年光景,碧生源的销售网络就渐渐完善,品牌也日益有名。
生产线跟不上,赵一弘开始四处寻找险资帮助,在纪源资本注入1500万美元后,碧生源从意大利引进世界一流的袋泡茶自动包装机。
但赵一弘心里渐渐犯嘀咕:再先进的生产机械,也能通过金钱买到,而产品真正的核心价值,是它的功能性和品牌差异化。于是,赵一弘打起了“保健茶”的主意。
在纪源资本的引荐下,赵一弘找到了植化博士蔡亚和他的团队,以他们为核心成立碧生源研发中心,研发出减肥茶和常润茶两大单品。光有产品可不行,终究市场才是试金石。
碧生源找到了一条通关捷径。2007年,碧生源投入5000万元广告费,卖出1.46亿元茶包,营业额收获1.6亿元。尝到甜头,碧生源2008年又投入1.2亿元广告费,销量和销售额都翻了一倍。彼时,电视和公交车上,全是碧生源的洗脑广告。
2009年,碧生源的销售增长达到99.1%。为了再快一点,碧生源趁热打铁在开曼群岛注册公司,随后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内地保健茶第一股。
上市之后,碧生源募资了13亿元。这些钱,除了一部分拿去还债,更多的是投入到生产线中。到了2010年,碧生源有近500家经销商和13万家零售店,全国的商超和药房进门都摆放有“两袋茶”,仅仅当年就卖了8个亿。
赵一弘曾说:“十四年来(指2000年到2014年),碧生源只做了一件事,卖了两袋茶,一袋是碧生源减肥茶,一袋是碧生源常润茶,两袋茶卖了30亿袋,45亿元人民币。”
投机明显,广告之下是泡沫
其实,除了赵一弘,碧生源还有十位创业伙伴。几位负责财务管理,其余都是营销资深人士,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快消品和保健茶行业的制胜点是营销。
碧生源甚至在招股书里承认:“碧生源常润茶和碧生源减肥茶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证明了本集团的市场营销及广告宣传有效,本集团将广告视为促使未来销售及盈利能力增长的投资。”
“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不要太瘦哦!”。这两句广告词,对公众耳膜轮番轰炸的程度不亚于“收礼只收脑白金”。 然而,靠广告风光了好几年的碧生源,终于砸钱砸出了毛病。
财报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上半年,碧生源一共花费了7.8亿的广告费,占营业额三成,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因为花费手笔太大,碧生源还成为第43届世界广告大会的唯一产品型企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9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