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失”的共享单车:暴力损毁频发 公民素质之考
原标题:“被消失”的共享单车
3月末,武汉市洪山区汤逊湖附近一处空地,各个型号、多种颜色的共享单车被密密麻麻、随意地堆叠在一起。这些共享单车数量庞大,最高处近两名成年人身高之和,围绕其步行一圈,需花费好几分钟。
但这里不是单车坟场,因为其中的许多单车仍可正常使用,附近的居民也证实了此处并非单车坟场。除此之外,《中国经营报》记者还在武汉市多处空地发现了被胡乱堆叠的仍可正常使用的共享单车,但究竟是何人将这些仍可正常使用的共享单车丢弃至此?附近的居民、共享单车企业的回复莫衷一是,或指向市政管理部门,或指向部分私自倒卖共享单车的黑产。
记者就此事于3月26日向武汉市市委宣传部、武汉市城市执法管理委员会核实询问,截至记者发稿时,均未作出回应。
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告诉记者,上述现象并非武汉独有,在全国各地,部分市政部门执法人员、用户在使用或者管理共享单车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丢弃、拆解乃至私自掩埋共享单车等行为,共享单车企业将这些行为统称为“暴力收车”。
“应该说,暴力收车在运维成本的开支中占比非常大,但仅凭公司管理无法杜绝这种现象。”某共享单车企业这样表达了无奈之情。
谁在使用暴力?
2018年8月,名为《无处安放》的图文在网上热传,图片中的主角便是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从航拍的角度看,它们横七竖八的“横尸”荒郊,形成的“车山”“车海”极具视觉冲击力。
“过去数年这个行业过于膨胀,给城市管理、垃圾回收处理带来了诸多不便。事实上,这种解读不完全对,这个行业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其实这些航拍作品当中的很多图片,其实不是单车坟场,更多地是管理部门或者一些个人的行为导致的。”一位共享单车从业者郝明(化名)说。
许多单车仍能使用,却消失在了城市之中。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这些消失的共享单车主要去向包括:堆积在城市郊外的空地上、被个人剪锁私自纳为己用、暴力拆解转卖,最严重的破坏行为则是被掩埋。
在武汉市白沙洲青菱高架桥下方的一处空地上,到处是刚刚铺盖于此的湿润新土,新土之上零星会有干枯的柴草、建筑垃圾,同时也能看到数辆大部分车体被掩埋的共享单车。
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共享单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数天前,公司后台发现陆续有单车的信号集中于此,然后又集体消失。
据了解,武汉现存的共享单车主要包括摩拜、哈啰及ofo,当地的多位从业人员告诉记者,由于ofo于2018年出现资金问题,ofo位于武汉的运营公司实质上已经无法进行单车的运维及管理,但摩拜和哈啰运转正常。
哈啰及摩拜方面告诉记者,这些消失的共享单车已经被私自埋于地下,由于长期接收不到阳光,单车的太阳能电池无法充电,待电量耗尽,单车发不出信号导致失联。两家企业均表示,在单车失联之前,我们没有收到任何来自用户和运维人员关于单车故障的反馈,也没有收到市政管理部门的收缴违停车辆后要求前来提车的通知。
但究竟是何人所为,记者采访了多家共享单车企业的多位运维人员,受访对象给出了几种判断,或是市政管理部门及工地施工单位,因为有能力收缴大批车辆,同时动用推土机、挖掘机的,仅有这两个机构组织可以做到;或者是附近的居民或从事拆解倒卖单车的个人。
低成本的破坏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多位路人。有人认为,共享单车需要个人、企业及政府三方共同参与管理;也有人认为,共享单车的破坏成本较低,这也造成了暴力收车、私自拆解及掩埋现象时有发生。
在武汉市洪山区三环线附近的一处工地,某建筑工地的工人这样告诉记者:“一把液压剪就能开很多车,不需要付费,开了之后上了锁,今后一段时间就是我的,而且要是不好用了,随便扔外边就好,不占地方,也不用花钱维修。”
低成本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个人和黑产的破坏,一把几十元的液压剪便可破坏一辆整体造价近一千元的共享单车;第二则是搬运过程中,随意地丢弃,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成本,若是批量弃于荒地,还能免除存放单车的租金及看护成本。
而面对这种低成本的破坏行为,共享单车企业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来进行维护。“摩拜的智能锁质量好,一般的液压剪不容易破坏,但是造价成本高,前期研发投入多。而且车辆投放越多,需要的运维人员越多,租赁、维修的费用也越高,最严重的则是来自私自拆解和掩埋,车辆可能直接报废,回收成本极高。”上述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在共享单车企业的折旧、损耗中,这些现象造成的成本损失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9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