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韩都衣舍:从互联网企业中台,到智能产业平台 | 组织创新系列

04-08 IT文章

本文是「组织创新」系列中的一篇,系列链接戳这里。目标读者:关心组织效率、组织可持续发展性的创业者和团队负责人。本文介绍了韩都衣舍组织变化过程中的一些动作,畅想了可能塑造的新一代产业平台。

起家于淘品牌的韩都衣舍,从几十人团队到三千人,从年销售额20万到15亿,用了10年时间。

韩都衣舍全年上新2万款,可与快时尚领导品牌ZARA每年18000款的上新数比肩,相比之下传统线下品牌的年平均上新量基本不超过3000款;与此同时,由于供应链的响应性、稳定性和质量都较为稳定,平均售罄率达到95%(行业平均水平为50%)。

远看,这是一家互联网服装品牌的崛起;近看,这是一种新内功——以“小组制”为核心的单品全程运营系统。

网上关于“小组制”的介绍已经非常多了,感兴趣详细了解的读者请戳这里(链接1,链接2)。简单地从小组制第一视角介绍下就是:在三人小组中,我要选择负责选品、页面制作和货品管理三部分流程中的一部分;我所采取的行动都要对另外2位队友负责,因为我们三个人的绩效奖金和小组收益直接挂钩。三种角色之外,服务型部门包括营销中心、生产中心、企划中心、客服中心等,为小组提供全方面的支持;小组可以调用这些中心的资源,为自己所用。

就好比美国特种兵部队在战场前沿做决策,头顶的卫星和后端的飞机导弹做支持。韩都衣舍的组织形式大概可以这么理解,这和阿里巴巴提出的“小前台、大中台”本质是一样的。

本文的侧重点不是简单地介绍韩都衣舍的组织形态,而是探究它——从昨天到今天、从今天到明天——的变化方式;以下分为两部分:自我进化意识和智能产业平台。(本文是“组织创新”系列中的一篇,系列链接戳这里)

韩都衣舍:从互联网企业中台,到智能产业平台 | 组织创新系列

Photo by freestocks.org from Pexels

昨天到今天:一种审慎的自我进化意识

2018年4月,韩都衣舍专门成立了 “小组制”研究小组,小组负责人代维昭来自管理咨询行业。实际上也就是说,品牌成立10年之后,他们开始系统性地审视自己的组织模式和发展方式。

不同于市场上很多第三方分析案例对于小组制单纯推崇的态度,韩都研究小组坦诚地表示,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虽然“小组制”是支撑韩都持续高速发展的核心组织创新,但也一直在随着市场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化,特别是在今天,他们面临的对手已经不再是普通淘宝店家,而是Zara和优衣库这样的世界级选手。

研究小组指出,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单个小组天然存在本位主义和羊群效应,比如当他们发现某个小组的某款衣服卖得好时,就容易趋向生产出大量同质化的商品;所以,只从小组的利益角度出发做决策,并不会对品牌和公司整体产生完全积极的作用。

为了控制内部跟风设计的风险和为小组提供更完备的决策支持,营销中心和企划中心从市场中收集、分析涉及商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对小组的行为做指导。某种程度上,这些指导为小组的自由度画上了一个“框”,以避免“群体智慧”的短视。

简单地回顾历史,韩都衣舍的小组制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体系赋能”再到现在“产品共创”三个阶段。

  • 08年-12年是小组制的野蛮生长阶段,也正是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期,那时候小组可以自行决定生产什么、什么时候生产,卖多少钱。这个阶段的小组制主要是充分发挥了众多小组的主观能动性,让企业拿到了电商市场迅猛增长的红利。

    13年-16年是小组制的“体系赋能”阶段,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单个小组的专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竞争需求,这时的韩都逐步建立起了以营销、企划、生产几个核心业务部门为主的赋能体系,通过专业的体系让小组不断提升决策准确率和执行力。

    在这个过程中,营销中心根据市场变化确定市场方向与业务目标,企划中心则担任起了内部“发改委”的角色,将任务分解细化到各部门并通过“跟、盯、催”的方式去督促完成,而生产中心则帮助小组对爆、旺款实现迅速返单。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指导使得小组的工作边界更加清晰,工作更加高效,把标准化动作收归中台,使得小组可以更加专注于非标准化的产品深耕,同时在中台支撑下保证正确的节奏和方向,以避免“群体智慧”的短视。

    17年开始是小组制的“产品共创”阶段,面对ZARA,优衣库这些世界级选手的强有力竞争,这个阶段的小组制正实现小组与赋能体系(中台)的良性互动。

  •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0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