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中国视频的野蛮与荒芜
这是银杏财经的第63篇文章
作者| 郭一刀
编辑| 杨一枝
夜幕降临,繁星满天,从太平山山顶俯瞰,两座摩天大楼在维多利亚港两岸交相辉映,仿佛架于海湾之上的一座门廊。
来香港观光的游客,少有人不被这夜景震撼。新鸿基是香港地产红利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这两座隔海相望的璀璨大厦就是它的勋章。从竞标买地,到设计施工一条龙,到自持出租,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地标建筑带给了新鸿基源源不断的财富增长。
郭家、李家这样的香港豪门背后,是全流程、标准化的楼宇制造能力,是任由自己拿捏的定价权。这种能力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弥足珍贵,视频行业也不例外。
BAT没有入局前,视频行业的散兵游勇们从没萌生过参与整个流程的想法,也没有生产好内容的能力。定价权更是无从谈起,无论面对的是版权方、广告主还是用户,整个行业山头林立、盗版丛生、只能烧钱度日。
当然,视频这种“全民业务”竞争太激烈,烧钱的问题一直保留至今。但最早是带宽费用,后来是天价版权,现在是内容制作成本,总归是在进步。
在BAT接管比赛后,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视频无疑家底最殷实,逐渐掌握市场,重新制定了行业规则。撇开短视频和直播形势不谈,国内的长视频网站从学习YouTube到学习Netflix,终于探索出了自己的路。
壹
饥荒
2004年,贾跃亭已经基本摆脱了去年刚到北京时的手足无措。
贾跃亭
但每天坐在掏了大半身价买来的宝马轿车里,贾跃亭仍然得绞尽脑汁寻找商业合作。很快,因为承接运营商的业务,贾跃亭接触到了互联网,开始涉足主流媒体业务。这一年,原国家广电总局连下三道号令,为视频网站拉起了准入门槛,乐视和新浪等少数几家获得运营《许可证》。
中国专业的视频网站,始于2004年。贾跃亭在这里埋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又一头扎回通信行业里继续挣钱了。张朝阳也在这里埋下了一个伏笔,搜狐视频成了视频网站的“黄埔军校”,庙虽小却走出了不少大佛。
2005年情人节,三名PayPal前员工创办YouTube,国内土豆网、PPTV、PPS相继在这一年问世,酷6网、56网、六间房等等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初步构建起中国网络视频的格局。2006年,一则消息越过大洋并迅速在国内掀起风暴,YouTube将其品牌和所有67名员工作价16.5亿美元,卖身Google。
一方面,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是大势所趋,用户有上网看视频的需求,宽带的发展也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行性;另一方面,YouTube的完美案例摆在眼前,16.5亿美元(非现金)买下YouTube的Google,在短短几天内市值升高了20多亿美元。
身为YouTube创始人之一的陈士骏,后来写了一本书《20个月赚130亿》。若非这本书写的晚,国内视频网站的风潮只怕还会更汹涌。短短时间内出现的300多家视频网站,让在线视频分享模式大行其道。
《20个月赚130亿》
更早之前,用户想要观看电视或者电影,唯一的办法就是先下载,再用播放器打开观看。正是因为宽带的发展,和流媒体缓冲效果、解码效率的提升,视频进入了在线观看的时代。这才有了从客户端的工具性质的播放器,到在线的平台性质的视频网站。
工具是很难挣到钱的,无论是搜狗输入法还是暴风影音;但视频网站却可以卖广告,最不济也可以学习YouTube在线视频分享的模式,想找投资还是不难的。虽然在当时,看其他用户分享的剪辑视频或是自制视频,并不是国内用户的最大需求。
YouTube上,有教人化妆做菜的姑娘,有街头恶作剧的小伙,有电影镜头的鬼畜,录好的游戏视频,以及后来鸟叔的“江南Style”。这些YouTube上有的,国内的视频网站都可以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视频网站创业路风起云涌。
贰
入局
土豆网是YouTube模式最早的践行者,王微领先多数同行近一年,在2005年就进场拿到了投资。这一年诞生的先行者,还有PPS和PPTV。PPS的上线时间只比土豆网晚两个月,创始人张洪禹生病住院这几十天,是跑马圈地的黄金时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0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