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眼中的996:眼前的压力要去承担 否则未来的压力承担不起
原标题:老板眼中的996
本文为燃财经(ID:rancaijing)原创
作者/ 唐亚华 苏琦 黎明 闫丽娇 王琳 蔡浩爽 魏佳
编辑/ 魏佳
关于“996”的讨论还在持续发酵。这场最初由程序员发起的抵制加班活动,正蔓延到其他行业,演变成为全民话题。
所谓的996是指从每天上午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而“996.ICU”意为“工作996,生病ICU”。
此前,燃财经(ID:rancaijing)采访了9位经历过996的员工,有的年轻人感觉自己像是一台被上好闹钟的机器,有的年轻人感叹:穷,就是要拼命工作。他们的故事引发许多人的共鸣(详见《被996困住的年轻人》)。
目前,对于996的讨论呈现出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加班文化”需要反思,不能将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等同于常态化加班,以此来“绑架”年轻人;另一种认为,996存在已久,现在竞争激烈,员工既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就应该遵守游戏规则,大可不必抱怨。如果实在不能接受,选择离开就是。
企业希望员工高产,员工希望躺着挣钱。对于老板而言,他们怎么看待996?这一次,燃财经采访了9位创业者和企业HR,读完他们的故事,我们对于996的认识会更全面一点。
01
优秀团队不需要996
因为24小时待命
姚志锋清锋时代创始人兼CEO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CEO,我是没有996的,因为创业者是随时待命的。
其实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最近996这个话题很火爆,因为我根本没有精力去关注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真的没有时间,这是比较可悲的。我就在朋友圈看到一张图,写着996,但我当时没明白是啥意思。
我们公司的创始人和合伙人是随时待命。我们周六周日经常加班,有一些员工也会来,因为有时候项目要赶进度。当然,我们没有加班费。平时自发加班的员工,其实就是需要我们重点培养的员工。有句话叫“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如果强制实行996,其实也没什么效率。
我们不是特别典型的互联网企业,我们侧重实验技术,行业里加班的情况不是特别普遍。比如有时候我们要加工一个器材,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待,这是没必要加班的。
我之前尝试过实行996,试行了一个月,但是HR给我的反馈是,大家都不太喜欢,所以我们就没有正式实行。我们发现,有些员工的家庭生活是安排在周六周日的,比如有些人周六会去参加培训班,上课时间没法调整,996对这类员工的影响就会非常大。所以除非公司一开始就建立996的文化,员工的生活可以符合这个节奏,否则就会很麻烦。
优秀团队真的不需要996,这项制度只是针对那些不够优秀,或者不懂自我约束、自我驱动的员工,这是一个下策。强制实施996会带来的问题是,有一些人坐在办公室没事干,就是在混时间。
我觉得核心还是看员工的自驱力,如果员工的自我驱动力很高,或者对他所做的事情认可度很高,他就不会在乎是否加班,他甚至在家都会在想工作的事情。996对这类员工是没有意义的。
02
相比失业
996算是“变相的补救”
周珍易体网创始人
很多创业公司都是自然而然地进入到996的状态,特别是创始团队以及高层,他们996的状态会更甚。
创业3年以来,一年365天我工作的天数基本都在330天以上,每天10小时以上,每周偶尔还会有通宵。
我先生和我一起创业,他之前是一个爱自由的人,我一直是一个工作狂,组成家庭以后,他出于责任就在努力适应我的节奏和工作状态。今年我们也在思考怎么样平衡工作和家庭,我们当中一个人会先强制性从工作中抽离出来,然后拉着对方一起留点时间给家庭。
其实996就跟感情是一样的,如果不及时调整的话,时间久了人的状态就会比较疲倦,会丧失激情,变得十分机械化。面对这样的高压,我的员工多多少少会有抱怨,对此我们会主动在他们加班之后帮他们调整休息时间。
996产生的根本原因分两块,一块是现在市场上的人才量大但匹配不均衡,所以每家公司对已有人才的要求会更高。其次,今年明显地感觉到大家的竞争压力都超越了往年,不管是在人员的精简、市场份额的争夺,还是资本市场趋于冷静,大家对于每个人所产生价值的要求都在变高。
我2012年进第一家公司的时候就开始996的状态了,直到现在没有停过。我付出了那么多,现在看来也蛮有收获,另一方面也挺感恩当年逼了自己一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0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