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京东拯救京东

04-18 IT文章

京东拯救京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燃财经(ID:rancaijing),作者:王琳,编辑:阿伦,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刘强东又回到了创业状态。他比时下正被热议的996更进一步,给自己定下的工作节奏是——8116+8(周一到周六,早八点到晚上十一点,周日工作满八个小时)。

京东内部的氛围也前所未有地紧张了起来。春节前,京东宣布裁掉10%的高管;年会上,公司取消了抽奖环节;新年伊始,各种裁员传闻甚嚣尘上;最近,京东又对物流员工的薪资动刀。而这一切的背景是,2018年,京东的股价从最高点下跌了近60%,多家投行下调目标价,即便如今有所恢复,其股价较最高点也下跌了40%。

种种迹象都表明,京东已经到达高速成长期的尾声。2016年,京东营收增速第一次跌破50%,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是28%。京东的三架马车并没有续写神话,被刘强东寄予厚望的物流已经连续亏损12年,2018年全年亏损超过23亿,核心电商的营收增速远远低于拼多多、阿里巴巴、网易电商等竞争对手,而依赖于电商的金融业务也在受到影响。

过去,凭借强执行力、高效的管理文化,京东建立了700多亿美元的商业帝国,超高的增速让京东的一切问题得以遮蔽,如今增速放缓,弊病一一凸显。

因此,刘强东不得不为过去粗放的管理买单,京东内部因此展开一场自上而下的组织变革。刘强东必须要思考的是:京东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多元化的竞争面前,京东过去的文化是否能适应未来的发展?京东的组织力是否可以带领其继续前进?什么将是京东未来的增长引擎?

核心要点

  • 2018年,京东结束了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公司的人员规模不断扩大达到近18万,在缺乏有效管理和规划的情况下,整个公司效率低下。

  • 新的职业经理人、老的职业经理人、章泽天等在京东内部形成了好几股力量,他们没有拧成一股绳,而是削弱了京东的战斗力。

  • 京东是一家强调执行的公司,文化偏刚性,容错空间低,为了降低犯错的概率,很多人拒绝创新,这导致京东只有一个人在思考,这意味着很大程度上创始人的眼光决定了京东的未来。

  • 华尔街问京东要利润和增长,但京东的三驾马车都面临瓶颈,京东必须寻找到新的增长引擎来续写神话,而这需要内生动力,也就是文化的改变来驱动,因此京东变革势在必行。

    增长结束,铁腕调整(((1)))

    京东的问题,从高速成长期结束时开始凸显。

    2016年开始,“京东号”列车突然慢了下来。2016年,营收增速第一次跌破50%,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是28%。这个数字尴尬的地方在于,比京东大的阿里,同期营收增长52%;和京东差不多的拼多多,同期营收增长652%,京东一直对标的亚马逊,同期营收增长为31%。

    京东拯救京东

    燃财经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与业务增长不太对应的是,过去3年,这家公司的人员规模从12万人增加到了18万人,而市值体量10倍于京东的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员工人数分别为不到9万人和不到5万人。

    这18万名员工背景差距巨大。“物流配送团队很多可能是高中毕业,客服有很多专科生,采购团队有很多大学毕业生,研发人员大多数来自知名高校和国外的常青藤学校,或者是从Google、微软公司这种国际大公司过来的。”京东前中层员工厉志告诉燃财经。

    人员规模迅速扩大,管理方式却没有跟上。“人招得太多,缺乏规划和管理,水越来越浑,总部大楼都坐不下了,然后很多活还是没人做,一堆一堆人都不知道要做什么。”一位京东前员工告诉燃财经。

    另一位离职的京东员工则介绍,“我们部门(京东某职能部门)很多同事,一天七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能到下面去抽三四个小时的烟。要么去休息室喝喝茶聊聊天,要么在手机上找找工作,很多人早就想着离开京东。”

    一边是员工无事可做,一边是某些部门缺乏明确的职能划分。“像我们物流这边,某项目部接了一个要落地到东北和华南的项目,那两个地区当地又有很多的项目部,很多时候项目接完了,落地方案该由谁来写并没有说明。业务还没开展之前,我们先在沟通群里打一架,然后领导才来说由谁来干。”京东物流员工贾明告诉燃财经,“沟通群里往往又有合作的第三方客户”,这直接导致京东物流的整体形象下降。

    闲人太多了,京东于去年年底开始小范围裁员潮。

  •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