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化”的知乎和它的“三重门”
“我觉得现在段子手最多的地方,不是微博、不是豆瓣、贴吧,而是知乎。”
知乎四年用户张雪这样对Tech星球说道,相比微博经常搬运Facebook段子,豆瓣和贴吧的原创能力快速流失,知乎正成为段子手讲故事聚集地。“知乎,与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现在这句恶搞的玩笑话越来越真实,内容逐渐“知音化”成为知乎难以回避的问题。
用户对知乎社区吐槽越来越多是一方面,知乎千人规模裁员以及上线“盐选会员”、种草社区“CHAO”、RTR广告,则折射了知乎的另一面,推进商业化以营利的焦虑。
商业化需要流量,因此段子和故事就像“肥宅快乐水”一样易上瘾,让知乎体量和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同时,也在不断稀释其“知识”的价值。也许知乎创始人、CEO周源还是希望维持知乎的精英社区氛围,但是走过8年、已经获得E轮融资的知乎,就像中年男子不得不面对社会多重压力。社区定位、内容取舍、营收问题,这是属于知乎必须面对的三重门。
走向五环外与固守理想国
2010年8月,带领着meta搜索的原班人马,要做对标国外问答社区的Quora,知乎一开始实行的邀请制与精英范,形成了知乎早期良好的社区分享机制。知乎战略副总裁张宁曾提到,知乎是由年轻、高学历、高认知、高收入为主的用户群体构成,以亲历者、内行人、领域专家、领域爱好者的身份分享着知识、经验和见解。
虽然生在移动互联网草莽时期,但是知乎一直以“慢发展”著称。相比微博、快手等移动产品三四年时间月活过亿的数据水平,知乎数据似乎有些乏善可陈。截至2018年11月底,知乎宣布用户数破2.2亿,同比增长102%,其问题数超过3000万,回答数超过1.3亿。
同时知乎也没有复制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上市速度,相比唯品会、陌陌、拼多多等三年多上市速度,发展了8年的知乎还没有上市的动静,甚至商业化还在探索过程中。知识付费与信息流广告能够撑起多大的想象空间,也许周源内心也没有答案。
不过知乎周源在接受腾讯大学采访时,没有承认知乎是一家慢公司,并形容今天的互联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哪一家知名公司能够被排除在外。如今互联网进入存量经济时代,知乎需要打一场内心战争,是停留在精英知识社群的理想国,还是走向五环外,与移动互联网公司比拼用户和营收增长。
从知乎的用户画像看,知乎2.2亿用户注册用户数,其中三四线城市达到了44.2%,企业白领和潜力中产占据到了74.6%。相比《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8.29亿,知乎的用户数还有还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与2013年3月开放注册制不同,知乎这次走出围城,是在迈向四五线甚至农村市场,争取下沉流量,知乎需要在产品和内容层面放低身段迎合市场。当知乎是围绕谈论“黑洞到底什么样子”与“巴黎圣母院被火烧”等内容,那么它仍无法与趣头条、WiFi万能钥匙等下沉市场信息产品竞争。
内容流量与知识获取的权衡
周源的发展经历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当年周源偶然一个机会在报刊亭看到《IT 经理世界》,被封面文章触动,惊觉互联网大潮将近。于是从实习生加入《IT 经理世界》,此后做了多年的记者。创建知乎的第一笔150万元天使投资,也是来自某位行业媒体大佬。
对知识的信奉,让知乎早期实行了高门槛的邀请制准入机制。“知乎上的人月薪都过万”,这种错觉形成的原因正是源于此。但是大举商业化的知乎,势必对流量更加渴望,那么知乎也必须让内容更加大众化和流行化。
因此前文提到的知乎段子和故事内容变多的现象,就不难以理解。毕竟曾多年稳居国内期刊发行量第一、世界第五的位置的杂志叫《知音》,其内容正是煽情和编造的内容故事为主。知乎知音化未必是周源所希望的,但是知乎段子类内容容易骗赞的风潮下,知乎的大V也会更加喜欢撰写故事来获取读者认可。
情感类故事未必不属于知识的范畴,但是知乎上抖机灵内容的变多,空为知乎增加流量,很难带来知识的传播。以知乎上一个高赞问答为例,一位用户问知乎举办的盐Club怎么样,一位知友的一句抖机灵回答骗了几千赞:“现场没什么意思,正和知友在宾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2696.html
- 上一篇:反对996,到底在反对什么?
- 下一篇:旷视反哺,智源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