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
图片来源@壹图网
文|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朱振鑫,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宋赟(作者微信:sy_13263339869)
如果一个公司未能向投资者提供关于它过去、现状和未来有意义的披露,一种危害性的模式必定出现。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信任关系将会动摇;投资者将会变得焦虑不安;股价会因不明不白的理由随意波动,作为资本市场根基的信任将会经受严峻的考验。
——美国证监会前主席阿瑟·利维特
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仅仅2002年一年,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2004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
近几年来,国内财务造假的情况也是愈演愈烈,2008-2018年期间共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243起。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
在美国财务造假的公司,要面临着至少500万美金的罚款与10-25年的有期徒刑,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得到巨额的赔偿金,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赔偿风险。
在国内,财务造假的顶格处罚也就仅仅的60万元人民币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与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收获的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润相比,60万的处罚不具有任何震慑力。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展开的。本文总结了四大类十小类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的方法,具体包括:
1、虚增收入;
2、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
3、少记/转移费用;
4、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
5、增加非经常性损益;
6、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
7、通过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
8、借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
9、虚增资产;
10、隐瞒负债。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十种造假的手段。
通过收入和费用调节利润表
1、虚增收入
虚增收入就是收入“无中生有”,大多是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实现的。
比如,金亚科技从上市前到上市后一直都在造假,手段非常“全面”。上市之前,金亚科技通过虚构客户、业务等方式虚增利润达到发行条件, 2008年、2009年上半年虚增利润金额分别占当期公开披露利润的86%、109%。上市之后公司出现大幅亏损,为了扭亏,董事长亲自指挥公司财务人员虚构财务报表。
雅百特通过伪造境外项目虚增收入,它伪造了巴基斯坦的政要信函,虚构公司拿到了海外项目,增利润2.6亿元,占其当年净利润的73%,甚至惊动了外交部。此外,雅百特还通过伪造虚假的建筑材料出口合同,利用子公司将货物在境内外倒手虚增利润。
在香港上市的周黑鸭被研究机构Emerson Analytics怀疑虚增收入,周黑鸭的问题顾客被称为“幽灵”,“幽灵”顾客在短短十几秒之内下单、挂单,并在店里逗留数小时甚至一整夜来挑选满减的促销产品,这种异常的行为使研究员怀疑周黑鸭销量的真实性,Emerson Analytics这家机构认为周黑鸭通过虚假下单虚增了32.8%的营业收入。
我们可以通过行业对比、与前年度业绩对比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虚增收入的嫌疑。
比如一个行业整体处于衰退期,但企业的收入疯狂增长,或者比较企业往年收入与本年收入,企业收入大规模增加,这时需警惕企业有虚构收入的可能性。
还可以通过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来检验企业是否有虚构收入情况,虚构收入调整的是利润表,但是因为现金流是很难伪造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收入与现金的缺口来发现虚增收入的造假。
虚增收入通常伴随着毛利率畸形高且存货周转率低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类不匹配的情况,需要警惕。但如果出现像金亚科技一样全套报表都是伪造的情况,也就无能为力了。
2、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收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第二,完工百分比法运用不当,这通常发生在房地产、大型机械设备行业;第三,提前开具销售发票。
恒顺众昇(现更名为青岛中程)就曾经因为提前确认收入被证监会处罚,2014年公司为了避免亏损,在合同未完工的情况下提前确认了2.92亿元的收入。
上市失败的天能科技也因为提前确认收入被追究,它曾经在项目还没有开始招标的情况下,就提前确认了近1亿元的收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3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