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新开50家,诊所正在从医疗行业底部快速崛起
图片来源于壹图网
文|八点健闻,撰稿|郑琪|,责编|季敏华
“一个本来处于医疗行业鄙视链底部的业态,却在突然间开始被资本追捧,是出乎意料,也是情理之中。”
在丁香诊所负责人杨泽方看来,医疗变革已是风起云涌,诊所行业的崛起则是因为原本的行业基础太差,行业门槛低,资产不重。
萤火燎原。近年来,开诊所一度成为创业者群体中的流行事件,诊所也成为了投资人追捧的对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共有诊所(含门诊部)24.8万家,较之2017年新增1.8万家新开业,相当于每天平均新开的诊所数量超过49家。
在非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规模萎缩的同时,非公诊所的数量却在持续增长。《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非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从2010年的440,782家减少至2017年的427,777家,下降幅度约为3%。
而这八年间,非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诊所数量,则从173,434家逐年增加至211,572家,增幅约为22%。门诊部数量从8,291家逐年增加至17,649家,增加了约113%。诊所和门诊部在非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中的比重由41%上升至54%。
数量的增长只是诊所故事的一部分。在杨泽方看来,即便得到资本垂青,诊所的商业模式、团队组建等依旧欠缺章法,行业付出了很多的学习成本。他告诉八点健闻,“诊所的这些新兵普遍能力不足,过度自信,干起来以后又觉得心惊肉跳,运营压力超出预期。”
从“根本不同意”到“基本上认可”
2004年底,生活在四川的内科医生吕奉平萌生了自己开一家诊所的念头。“我就是想当一个纯粹的医生,能够看好病人就可以了。”一个不愿意做科研,但喜欢和人打交道的女医生就这样辞去了大医院稳定的工作,开始奔波在开诊所的路上。
她知道,“诊所肯定不能开在华西旁边的。”彼时,成都市规定三环路以内的老城区不允许申办医疗机构。想要开家诊所,比登天还难。
2000年以来,政府逐渐出台具体政策改善社会办医环境,促进社会办医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纸上的条文难落地,没有细则的支持在基层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心就要开家诊所的吕奉平打了个擦边球,将诊所开在了“缺医少药”的高新区。
高新区是成都市的开发新区,那时候整个高新区甚至“连一家公立医院都没有”。老百姓看病太难了,很多到医院看病的人其实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家门口又没有诊所,被逼无奈只能到远在老城区的大医院看病。
彼时,开诊所最难的点在于拿到一张牌照。
“只要你让我开,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有人就可以。”为了一张诊所牌照,吕奉平来来回回跑了几个月的政府大楼,游说领导到口干舌燥。吕奉平记得很清楚,从2005年3月31号提出申请,到8月16日拿到,这张牌照她等了138天。
拿到牌照的那天下午,吕奉平就开始购进诊所需要的常备药物,准备两天后的开张。
8月18日,吕医生连锁诊所在成都高新区的第一家诊所正式开业了。“下午三点钟才来了第一个病人。”那一天,只有吕奉平一个医生的诊所共接待了三位患者,收入100多块钱。
诊所行业在2009年终于迎来了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陆续出台多篇针对社会办医导向明确、内容具体的政策,对社会办医产生巨大影响。
2010年11月,《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8号)明确“鼓励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鼓励政府购买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这是第一篇明确针对社会办医的政策,放宽了社会办医的准入标准。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要求“落实对非公立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
这一年6月,“急诊女超人”于莺从协和医院离职后,“打造一家有温度的诊所”成了她的理想,也成了她的一个标签。但由于“环境条件还不允许”,于莺的理想只能暂时放到一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3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