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雷军是对是错?

04-21 IT文章

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雷军是对是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王新喜

近期雷军的一段采访比较火,引发了业内热议。这段采访是去年4月,当时雷军的一个观点是,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苹果的研发费用占比很低,微软很高,IBM很高,没用呀。如果研发费用越多越好,那微软岂不是成了日不落帝国?

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雷军是对是错?

其实,我们可以解读为,雷军或许当时在试图为小米的模式找到对标案例与理论依据。那个时候,苹果处于市值巅峰,突破万亿市值,风头无两,而且苹果一直以来研发费用占比低,拿苹果举例是很有说服力的。但从后来的情况来看,风向在迅速发生变化。

注重研发的微软的后劲爆发,在2018年11月坐上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当时其市值高点达到8129.3亿美元,首次超过苹果市值,微软也是仅次于亚马逊的云计算巨头。而苹果在2018年迎来水逆,自从iPhone XS系列发布之后,苹果从万亿市值高峰跌落,截止到2019年1月,其市值曾跌超4400亿美金,相当于三个麦当劳。

而今年苹果市值虽然有回升趋势,但苹果面临的局势并不容乐观,在5G时代面临缺芯之痛,当前不得已与高通和解,这本质上也可以追问,苹果的研发投入与追逐利润没有形成正向关系,导致其产品创新层面一直乏善可陈,在核心竞争力上逐步丧失主导权?

根据去年金融信息提供商FactSet的发布报告显示,科技公司再次占据了2017年美国研发支出的前五名,它们的总研发支出达到760亿美元。其中亚马逊排名第一。

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雷军是对是错?

报告显示,亚马逊把研发资源投入到了AWS云计算、语音助手Alexa以及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上,以推动Amazon Go无人商店等项目上。

从微软业务布局来看,它的持续高研发显然投入到了云服务与AI、物联网、生产力与企业服务等层面,目前微软Azure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公有云服务商,并且通过智能云以及边缘计算,扩展Azure的功能,切入到物联网领域,微软云已经形成从IaaS到PaaS到SaaS一套完整的云生态体系。在云服务与AI的双驱动下,微软面向企业级服务与物联网等产业领域扎根已深,建立了自身的壁垒与护城河。

雷军说,如果研发越多越好,那微软岂不成了日不落帝国?但从当前微软的市值表现与势头来看,没错,让雷军失望了,至少在目前微软依然是一家日不落帝国。

无论是亚马逊还是微软,它们研发投入都与其云计算业务、AI等领域的领先地位明显呈现正相关。

关于为什么研发对于一家科技公司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硅谷科技领域知名博主Ben Thompson早前针对亚马逊、微软、IBM的基础系统研发投入有过这么一段论述:虽然数字基础设施也需要维护,但从投资中获取回报的时间比购买任何实体物品要长得多。

他拿出了Amazon Go 的例子:开发一套无需收银员的基础系统需要巨大开支,包括所有摄像头、传感器和用于读取智能手机的门闸都是固定成本,但是亚马逊只需要支付一次就够了。而且与货架、冰柜不同,这种系统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无限地重复使用,且不会产生额外成本。

也就说研发投入一旦形成可见的成果,它可以无限的循环复用,坐地生金。比如说研发大型计算机操作系统或者个人PC操作系统的研发成本很高,但IBM与微软可以重复利用它们,再加上软件,每生产或者卖出一台新的设备,都能从中获取额外的溢价与利润。

不论是谷歌、Facebook,还是阿里、百度、华为等公司都在技术研发领域投入不手软。华为研发投入排名占据第四,当然华为的研发投入的大头或许并不在其手机业务上,笔者看来,华为的研发投入可能还是在其主业通信业务上,华为当前在5G领域的优势也不用赘述了。

当然,雷军说这句话有它本身的语境,雷军认为10万请10个废物,还不如5万请一个牛人。

但本质上,这其实是偷换概念,至少没有公司会刻意去花钱请废物来做研发。是否重视技术研发体现的是一家公司的长期战略导向与战略选择问题,企业研发投入的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夯实专利与构建企业的护城河,为产出创新成果储备粮草。

虽然说研发投入之后未必能产出成果,但它至少在试探这个可能性。

根据《创新者窘境》一书中克拉克的观点,企业一般是凭借经验或等级来构建某种产品的技术能力,对于应该解决或者应该避免的技术问题,企业的历史选择决定了它所积累的技术与知识的类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