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世界地球日,我去了趟人类世界的边缘,看你们干的好事
据支付宝4月22日公布的数据:蚂蚁森林用户数已达5亿,共在地球上种下了1亿棵真树,种树总面积近140万亩。
刺猬公社| 石灿
早上7点7分,卢莎的闹钟响了。
她拿起床头边的手机,在蚂蚁森林里收能量,也收朋友的能量。
她这个习惯是从2017年开始养成的,那时候她还跟男朋友在一起,两人合种一颗胡杨,令人遗憾的是,后来他们分手了,胡杨没种成。后来,她跟朋友合种了3棵胡杨和1棵樟子松。
每天,有数千万人在支付宝蚂蚁森林里收集能量,浇灌树苗,一共有4亿人在这片虚拟的森林里种下来了树。支付宝里的森林地图显示,他们的树大部分种在了阿拉善茫茫荒漠,从敦煌、鄂尔多斯,到民勤、张掖、呼和浩特。
抽象的地图,无法显现出沙漠里种树的真实场景。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之前,我专程从北京去了阿拉善沙漠一趟。
图片来自石灿的飞行记录
一座只能背风说话的县城
3月27日,我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发,两个小时后,中国国航班机停靠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
我的目的地不是兰州市,而是甘肃省武威市下辖的民勤县。
从中川机场驱越野车一路向北三百多公里,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经过一片又一片荒漠,五个多小时后,抵达民勤县城。
县城里没有明显的绿色植被,只有灰黄色建筑、凛冽的风、光秃秃的树木和稀疏的松树。
民勤县石羊河林业总场副厂长薛文瑞说,民勤县被中国第三大沙漠和第四大沙漠包围,东西北三面都是沙漠,唯一绿色出口在县城南部的石羊河绿洲地带。
民勤县夹在两大沙漠中间 / 切切 制图
薛文瑞口中的中国第三大沙漠和第四大沙漠分别是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它们都是世界第四大沙漠阿拉善沙漠的组成部分,主体部分在内蒙古西部,小部分在甘肃中北部。
官方公开数据显示,在民勤县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过94.5%,仅剩的绿洲,被两大沙漠围猎,萎缩成一个向西倾斜的松散三角形,最宽处不过40公里,最窄处仅一路之宽。
很快,在沙漠里,我吃了第一口沙——细微沙粒随风入口粘附在舌尖。我立马从背包抽出一瓶水往嘴里灌,想把沙子清洗出来。
“不要迎风说话,要背风说话;不要睁着眼睛,要眯着眼睛。”站在梭梭林区,一位土生土长的民勤种树人,将他四十年的本土生存经验传授给我。
他说,如果风再大一些,可能会形成小规模龙卷风,经过你时,你什么都看不见。“切记,一定要站在原地不要移动身体,否则会在沙漠中迷失方向。”
刘向铨手杵拐杖、戴着眼镜出现在我面前时,稀疏的白发立在他头上,黝黑的皮肤显露出褶皱。他已经在民勤生活89年。
那一天是1993年5月5日,那是刻在民勤人记忆最深处的一天。
“啥都看不见,说话听不见,站着不敢动”,刘向铨从1964年加入武威地区石羊河机械林场(后更名石羊河林业总场),参加防沙治沙工作以来,在65岁时看到的那场沙尘暴最令他后怕。
图源来自民勤放沙治沙纪念馆提供的史料视频 / 实习生郭盛君制作动图
在十秒钟内,县城大多数窗户玻璃被风沙走石击碎,伴着噼里啪啦的声音,民勤从白天陷入黑夜,整座城进入“鬼城”状态,只有零星的电筒还亮着光。
那是逃命的光。
这次黑风暴,是建国54年以来,当地遭受的最严重风沙灾难。此后气象学家称该事件为“93.5.5特大黑风暴”事件。
自从这一事件后,在民勤,人与沙的战争就愈演愈烈了。
一个见不得“光”的地方
“你们不要抽烟。”刘成基带着十分不满的口气,对站在腾格尔沙漠防沙林上试图抽烟的人士呵斥,“万一失火咋办!”
刘成基眼珠直勾勾盯着他们,他们吓得赶紧把香烟和打火机收了起来。
刘成基矗立的地方正在种植新一批梭梭树,它耐盐碱,耐严寒,耐酷暑,耐干旱,树叶为了适应极端气候,已经退化成树枝状,蓬松,高大,表面还附有胶质层;根系可深入地下数十米,占地方圆数十甚至上百平米,强有力的根系可以有效地抓住土壤,阻止水土流失。
自1980年起,刘成基已经在石羊河林业总场连续工作33年了,2013年9月退休,深知一粒火苗对一片林区来说有多恐怖。
在沙漠种树,需要用稻杆把松散的沙子固定住,一旦火苗把干燥易燃的稻杆点着,植树人的工作极可能功亏一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3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