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的有限边界和江南春的无限游戏
左林右狸频道按:
这是左林右狸频道的第14篇剧透文,此稿历经四次调整,超过3个月的写作时间,但我们仍觉得不是最满意的,因为和以往的数年乃至十年不变相对应的是,这个行业最近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巨头、资本以及节奏和打法都在一夕数变。
这一次我们瞄准的是电梯媒体行业,可能有读者会觉得这个细分领域不属于典型的互联网行业,但我们在研究了这个领域后发现,近十年来几乎所有的新的互联网品牌的爆发式崛起,背后都隐藏着分众的身影。分众发展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品牌引爆框架,也建立了对应的理论体系,其中很多案例对于目前正在上升但急需突破的新创企业的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生于1973年的江南春先生毫无疑问是中国最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之一,他的勤奋和苦干,还有不停歇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我们也得说一句,虽然限于篇幅,着墨不多,但敢于对分众发起挑战者,同样也是值得重视的。
分众无疑是强大的,但我们着重探讨了,即使强大如分众,也必须不断地自我变革,也必须不断地腾挪辗转,没有人可以完全凭借资源优势把野蛮人挡在门外;比看似亘古不变的垄断优势更有价值的是不断思考和自我迭代,这也是我们认为这个领域的发展还远未终局的原因之一,这个认知也是我们想奉献给读者的终极奥义。
本文作者胡喆,左林右狸频道首席主笔,左林大叔全程督导此文并不断提出新的挑(chong)战(xie)。
一、阳明心学
2019年的春节期间,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在上海浦东机场看到了非常惊险的一幕:在一个高高的电动滚梯的上面站着三位老太太,或许是因为立足不稳,其中一位突然开始身形晃动,继而摇摇欲坠,眼看就要从滚梯的高处跌将下来。
看到这一幕的江南春没有犹豫,他立即甩开行李箱,加速跑向电梯的下端,他想跑过去接住那位可能滚下来的老太太。
然而,就在几步之间,高处的老太太似乎又站稳了脚跟,继而,她的摇晃程度降低了,最后,用一种看似有些局促但相当安全的办法着陆——一屁股坐了下来。
在这个看着老太太由危转安的过程中,江南春事后察觉到:“看着她快要稳住了,我其实就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看到她周围的人也开始意识到危险,争相去扶的时候,我的脚步干脆彻底放慢了。”
在旁人看来,这似乎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见到老人危殆时,能够下意识地发足狂奔,已经算是很有公益心的举动。而看到老人渐渐安定,甚至有人以更快的速度前去扶助时,自己前去的行动已经属于“非必要行动”,逐渐放慢脚步,则似乎是人之常情。
然而,江南春的想法和我们常人究竟是有些不一样的,他为自己的停顿而感到懊恼不止。
用他的话来讲,“有良知的举动”应该是看到旁人有危险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也就是直奔电梯而去,此应该是发自下意识之举动。至于中间审时度势,以至于放慢脚步,甚至评估“无碍”后即停止奔跑,虽然从结果上没有造成损害,但“在发心动念间之间,增加了审度的理性因素,这种发心便是不完满的,这种内心的修养也是不到家的。”
随后,在夜航的班机上,江以这件事为切入点,检查自己心境上的“不足和狭窄”,整整写了五页纸。其中,既有“为什么看到有人摔倒不直接跑过去?”这样的生活小事,也有“为什么这个广告价值观不够正确,但我们还是做了”之类的价值观检讨……
稍微懂一点儒家学理的人,看到这里大体都明白了——这种把内心的省察,用纸笔的方式记录下来,极其细致拷问自己的灵魂的做法,是明清以来大儒王阳明、曾国藩都广为提倡的一种做法,也是江南春近一年来研究阳明心学的一个实践环节,所谓“致良知”也。
这种做法的核心,是对内心的“省察克治”,按王阳明的原话是:“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货好色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能扫除廊清。”
王阳明认为,只有一刻不停地清理自己内心的“私”,才能“扫除廊清”,才能“致良知”。
那么,致良知的目的何在,也有人解说——“良知”何指:第一、明善恶(道德)。第二、辨是非(智慧)。良知,人人都有,但是我们的良知逐渐地被蒙蔽了,需要不停地去“致”,需要不断地用良知审视我们的生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