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者联盟》如何拯救了好莱坞,又如何毁了它
说不准某一个暑期档,所有的大片都票房惨淡,那么好莱坞的好日子会不会就此到头?
文 | 袁斯来
编辑 | 韩洪刚
《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的首映礼是一次自带流量的营销盛事,接下来,这台印钞机的巨大轰鸣声会再一次声震好莱坞。
档期过后,长达十年的漫威宇宙暂时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但漫威“电影宇宙”的工业化大片生产模式对于好莱坞来说,才刚刚处于日头最炙的正午。漫威22部电影超过180亿美元的全球收入,对如今面临流媒体冲击、忐忑不安的好莱坞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而漫威日臻成熟的生产流程似乎给几大制片厂们展示了一个“包赚不赔”的商业模式。
可以预料是,几大巨头制片厂会对此趋之若鹜,他们可能会过上一段票房高涨的好日子,但这样的掘金方式会一点点吞噬其他电影制作的空间,当好莱坞成为另一个华尔街的时候,好莱坞不但会越来越乏味,也可能在一个夏天突然被“摧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曾经和乔治·卢卡斯谈到自己的观点:如果好莱坞制片厂继续仰赖于大片,说不准某一个暑期档,所有的大片都票房惨淡,那么好莱坞的好日子会不会就此到头?
漫威成就好莱坞
漫威宇宙坐大之前,制片厂中独领风骚的是华纳兄弟,其《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在全球有85亿美元的收入。
电影生产和发行一直是高风险的商业活动。好莱坞发展了几十年,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工业体系,也无法规避这种不确定性。迪士尼电影负责人艾伦·霍恩就曾经说过:“制作大片的问题就是,我们一旦失败,便是惨败。”
制作系列片和续集就是好莱坞长久以来规避风险的做法。但这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学者理查德·麦特白就发现,从1978年后,没有任何一部影片的生命周期超过四次循环,或者可以与邦德系列和《星球大战》的生命力相抗衡。《加勒比海盗5》票房只有7.9亿美元,远低于2007年第三部的9.63亿美元。而《哈利·波特》系列能够持续吸金,依赖的是IP,而非原创故事。
超级英雄片也面临同样的困境,索尼的《蜘蛛侠》,在2002年成绩斐然,斩获了8.2亿美元的票房。然而,虽然从漫威那里买了蜘蛛侠的版权,三部曲的成功之后,索尼却后继乏力,《超凡蜘蛛侠2》7亿美元的票房离索尼10亿美元的预期相差很远,可以说,索尼想要依靠蜘蛛侠单枪匹马做系列片的做法失败了。
《蜘蛛侠》让索尼尝到了甜头,但后继无力
好莱坞在迫切地寻找下一个《哈利·波特》、下一个《星球大战》或下一个007。
漫威正是在这样的绝望氛围中横空出世。
掌门人凯文·费奇摸索出的“漫威宇宙”,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IP生产模式,只有角色和事件相互关联并统一在一个足够大的架构下,才可能打造了一个长久吸引受众的品牌,自此,漫威流水线生产出的超级英雄电影自此有了全世界的忠诚买单者。
如果没有“漫威宇宙”的成型,即使有强大的IP资源,漫威也可能会步索尼老路。
虽然制片厂们在大片押注上越来越豪爽,但漫威起步选择的是一条“性价比”极高的路线。2005年向美林银行融资5.25亿美元时,就已经确定要在8年制作10部预算在4500万美元到1.8亿美元的电影。对比《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2.5亿美元和《盗梦空间》1.75亿美元的投入,漫威在预算上虽然也是大投入,但还谈不上顶级巨制。
在早期经历了《绿巨人》、《惩罚者》的失败后,漫威终于在2008年后有了《钢铁侠》、《美国队长》和《雷神》这样成熟的单人英雄电影。
但直到2012年 “超级英雄大乱斗”的《复仇者联盟》上映后,漫威宇宙才正式成型。自此,相互独立的人物有了关联。它实际上满足的是一种收集癖,确保观众们会为了之后有名或没名漫威英雄单人电影持续掏钱。甚至连看彩蛋也成了一种“收集线索”的狂欢活动。一些影片本身质量平平,靠着“漫威”的光环,观众也会愉快地买账。
这种狂热和过去的《哈利·波特》系列和《星球大战》系列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爆款IP易得,但整体的品牌却很难构建。随着“宇宙”的建立,漫威的4700多个角色,让后《哈利·波特》时代的好莱坞,有了一个可以持续挖掘数十年的金矿。好莱坞制片厂们对于没有卖座大片的焦虑,暂时可以缓缓了。
漫威摧毁好莱坞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