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掘金菜篮子 生鲜电商再回春
王女士最近开始线上买菜了。
这要归功于“叮咚买菜”地推人员的强力推荐——小区进出门广告位上就是它的周年宣传广告,步行不出50米还会有两三位地推人员每天来发送传单,通过下单赠送鸡蛋、油盐酱醋等产品,来吸引用户注册尝鲜。
盯上“APP+菜场模式”这条新赛道的并非“叮咚买菜”一家,巨头们也在摩拳擦掌。4月下旬苏宁小店上线“苏宁菜场”,“美团买菜”从上海拓展至北京,在天通苑和北苑两大社区进行推广,“饿了么”与“叮咚买菜”战略合作,“盒马菜市”也在上海低调开业。
当你还在纠结今天叫什么外卖的时候,互联网大佬和新秀已经开始盯上了你的“菜篮子”。足不出户、躺着买菜,如今都已变成了现实。
菜篮子这门生意
“您有新的外卖订单,请注意查收。”伴随着出票机的提醒声,菜商王丽梅麻利地扯下纸质订单,开始挑选订单上的蔬菜,并将配齐的商品放在一个袋子里,等待外卖员前来取货。在这个位于上海东建路的传统菜市场内,除了大爷大妈还有一批外卖小哥。他们的衣服或提货工具上,有菜公社、菜老包、菜文基、菜先生等品牌服务商的名字。这些品牌大多是菜市场资源整合的生鲜果蔬服务商,通过将一些菜摊统一包装品牌化上线,在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上进行售卖。
美团从买菜业务目前测试运营情况总结称,买菜核心用户还局限在白领人群,消费力相对比较高,消费商品特点主要是轻量化、小包装,满足2~3人规模小家庭的一日三餐需求;品质化、追求品牌;随用随买,消费时间点集中在早中晚三餐时间点,对配送的时效性要求非常高——这是一群区别于传统菜市场消费的客群。
与饿了么、美团外卖连接一线菜商进行生鲜外卖的方式不同,在菜场外的东建路上“苏宁小店”、“妙生活”等商铺陆续开业落地,这些品牌以APP+线下店面的形式,通过高密度的前置仓网络,为周边3公里提供生鲜服务。
事实上生鲜电商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4年也曾兴起一波生鲜O2O热潮,但因无法盈利而大批倒闭,那么此轮买菜项目为何重获资本追捧,究竟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作为最早投资社区团购的投资人之一,险峰旗云管理合伙人王世雨告诉第一财经,买菜应用创业热潮重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电商大赛道里能够做的品类已经不多了,而生鲜高频、刚需的特点,使其拥有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在这一领域京东、阿里做得并不理想,这给了创业者突围的机会。从用户层面而言,网上购物习惯的养成也是原因之一,尤其是年轻妈妈一代,成为网上买菜的主力。
有了这样的判断,2019年1月,美团上线美团买菜APP,3月,饿了么与叮咚买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定程度上,饿了么在买菜领域的布局,等同于阿里新零售在生鲜领域的布局入口,同时直接对垒美团在生鲜买菜上的布局。
借前置仓重构菜场
“与2014年那波本质上的差别是供应链,上一波生鲜电商更多是代跑腿业务,而这波企业基本都是自己做供应链,自己控货。”王世雨告诉第一财经。
苏宁快消集团总裁助理鲍俊伟认为,巨头以不同的形式进军菜市场,本质上是供应链竞争。最终会体现在菜品的新鲜程度、售价以及品质保证上。“如果只是从当地的物流批发市场进货,做一个中间商倒手出货,即使短期能做补贴,长期来看是没有竞争力的。”鲍俊伟告诉第一财经。
记者梳理发现,此轮买菜品牌运营模式多样,包括生鲜电商、生鲜外卖平台、社区拼购、社区生鲜店等,但本质上都在强调将仓库搬至社区附近,覆盖范围从1.5公里到3公里不等,在采购端,以城批采购、品牌供应商直供为主,或采取预售模式从源头采购。
产品损耗率高、冷链物流建设落后、供应链不稳定是生鲜领域一直面临的难题。
“生鲜电商盈亏平衡周期相当长,不像一般电商三五个亿就可以盈利,没有盈利预期,一些指标无法达到,平台就拿不到钱,只有死路一条。”上海万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CEO鲁振旺从2014年开始调研生鲜电商,并创办抢鲜购项目,20个月以后宣布放弃。
生鲜电商是表面框架,核心在于供应链管理系统,那么前置仓的模式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难题?在鲁振旺看来,“生鲜的仓储配送模式结束了,以后是门店短配为主。”苏宁小店就在进行相应的尝试。
“对于苏宁小店来说,苏宁菜场是小店战略布局比较关键的一环,他不是一个独立的商业模式,而是依托于苏宁自身的供应链和开店能力,将菜场运作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鲍俊伟告诉第一财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4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