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vs京东vs拼多多,谁是刷单之王?
消费者在线上购物时最注重的就是其他买家的评论。这也令刷单等灰色产业兴起。从淘宝到亚马逊,再到京东、天猫,中外电商平台无不在与刷单现象做斗争。
目前国内刷单现象有多夸张?我们可以根据下游快递包裹数量做一些简单的推测。
2018年,中国快递业务总量达到507.1亿件,增长26.6%。国家邮政局预计2019年快递业务量将超过600亿件,同比增长22%。推动快递行业前进的正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线上零售。中通财报显示,2014-2016年中通80%、77%和76%的订单来自阿里系平台。由此可以推测,电商平台至少贡献了70%以上的快递业务量。
►阿里:2018全年订单量572亿?
虽然阿里巴巴并未公布其平台的订单总量,但根据一些细节我们还是可以推测出来。2018财年(2017年4月-2018年3月),阿里平台人均下单90次,高于2017财年的85次。
截止到2018年12月底,阿里活跃用户达到6.36亿。如果假设用户黏性保持不变,那么2018自然年中,阿里平台一共产生的订单约为572.4(6.36*90)亿单,明显超过邮政局公布的507.1亿件。
来源:海豚智库整理公司历年财报
就算人均购买频次下降至80次/年,阿里的订单量也达到了508.8亿,依旧高于全国总快递业务量。以上还是基于一个订单等于一个快递包裹的推算,如果考虑部分订单由多个包裹组成,那么阿里贡献的快递包裹量将更大。
从另一个角度估算,我们或许可以知道淘系平台的真实快递量。
2018年双11全天成交额达到2135亿元,全天物流订单量达到10.42亿。假设2018自然年阿里GMV为6万亿,则双11当天的GMV占全年交易额的3.56%。如果包裹量的占比同样是3.56%,那么2018年淘系平台所产生的订单应该在293亿单左右。大概占行业整体(507亿)的58%,更加符合我们通常的认知。
293亿约为572.4亿的51.2%,差距主要由两点构成。首先是虚拟订单(如话费充值)本身就不产生快递包裹,另一个原因相信就是刷单所造成的了。
淘宝平台上虚拟订单的比例一般只有10%左右,可见刷单才是造成两者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很多时候卖家会和快递网点合作,购买快递单号并填入,然后发空包。快递公司会将这些空包盖上“刷单件”或“时效测试”章。
这些刷单的包裹也不会被计入真实的快递业务量,网点一般另做一套帐。这就导致了电商平台的订单量和下游快递业务量有巨大差异。
综上所述,虽然阿里宣称用户人均下单频次达到90次/年,但其中近一半可能都是虚高的。
来源:海豚智库整理公司历年财报
天猫的GMV也可以印证这一点。2018财年,阿里佣金收入为465.25亿元。如果以5%的服饰佣金率推算,天猫GMV的规模约为9305亿元,但财报披露的GMV却高达2.1万亿。
►京东:自营收入占GMV比重不到25%
京东的GMV和收入的巨大差异一直被人诟病。2108年他们的GMV达到16768亿,同期自营收入为4161亿元,仅占GMV的24.8%。相比之下,苏宁同期的商品销售收入(2327亿)占GMV(3371亿)的比例达到69%。
来源:海豚智库整理公司历年财报
由于线上交易中,尚未付款的订单或没有发货的订单都会被统计入GMV中,也更容易出现刷单的情况;相比之下,线下交易并不存在订单配送等问题,因此拥有大量线下门店的苏宁其收入占交易额的比例更高。
京东在2016年的实体商品订单量为15.9亿,随后他们不再披露订单量。2017和2018年,京东GMV增速分别为37.8%和29.5%,以此假设他们当时的订单量增幅约为30%和25%(根据历史数据,GMV增速一般高于订单增速)。那么2017、2018年,京东订单量大概是20.7亿和25.9亿,占全国快递业务总量的5.2%和5.1%。
►拼多多:真的贡献了全国1/5的快递量?
拼多多在2018年实现飞速增长。用户规模突破4亿,GMV达到4716亿,总订单量也从2017年的43亿上升到111亿。
不少媒体谈到了“2018年全社会每产生5个包裹,就有1个来自拼多多”。还有人分析称,2018年全国新增快递106亿,假设其中80%来自电商平台,那么电商快递的增量约80亿。而拼多多就增加了68亿,所以淘宝等其他平台几乎没有增长。
这一结论的前提必须是拼多多的订单量是高度真实,没有多数水分的。否则你用阿里披露的数据可以得出类似,甚至更加夸张的结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