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教育第六谈:看似平平无奇,最终进入哈佛,这些美国“差生”是如何逆袭的?| 独家专栏
图片来源@Unsplash
【本专栏系硅谷教育机构 7EDU 创始人刘君在钛媒体开设的独家专栏,专注于赴美留学行业和教育方法论。】
钛媒体注:本文系钛媒体独家企业家专栏的第六篇。作者刘君老师是资深留学教育工作者,在北美创办了 K12 在线教育公司 7EDU。十多年的境外教学生涯,让她拥有了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希望用中西方最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更多的K12学生。
在上一篇专栏中,刘君分享了家长应当做好“披着羊皮的虎爸妈”,本文系「Jun老师专栏」的第六篇。关注「Jun老师」即可订阅该专栏。
如果有得选,可能没人想当“差生”。
对于父母来说,自己的孩子被冠以差生之名,更是令人寝食难安,仿佛未来蒙上阴影,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后继乏力。
然而这些所谓的“差生”,就应该放弃努力,接受命运吗?难道藤校、世界前50的学校,就一定只会接受成绩全A的学生吗?我并不这么认为。世俗意义上的差生,也可能是缺乏引导的璞玉;名校在挑选学生时,想法也并不这么扁平。
在过去的教育经历中,我经历过不少看似“差生逆袭”或“看似平平无奇,最终进入哈佛”的故事,但它们的核心,都是有耐心、有方法的父母和老师,和仍旧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孩子。
传说中的“逆袭”,到底靠的是什么?我想通过三个案例,分别谈谈我的看法。
案例一:没有“生活追求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想说的第一个案例中,小孩父母找到我们的时候,这个孩子的形象是:没有自我推动力,没有自我要求,没有动力。
一个家境很好的孩子,却连高中毕业都成问题。
父母很忧心,希望能至少给这个看起来对生活没有追求的孩子找到一些保底选项。但我们在思考,孩子真的是对生活一点追求都没有吗?
在交流中,我们发现他其实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他真正的追求不受父母支持,一直在被打压。他的兴趣在于艺术,可是父母都是商科背景,希望他也能走这条更有“饭碗”的道路。
我们既能理解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担忧。在多方权衡之后,我们帮他敲定了一个结合艺术和商科的专业。艺术不是不能追求,但是艺术也不仅仅是有关创造本身,对于孩子来说,能够深入参与艺术行业让他感到兴奋,对于家长来说,这也是更能理解的选择。
但这时他的GPA已经很低了。我们建议他在社区大学选修了额外的课程,提升GPA;又给他介绍了一个NYU的老师,协助他准备自己的作品集(portfolio),展现他对艺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再安排他参与了有关商业领导力的一些暑期活动。
在找到他的热情与现实的结合点,辅以全方位体现他的能力与热爱的种种方式,最终这个几乎连父母都要放弃的小孩进入了纽约大学,在得以实现梦想的同时,也有了很好的平台和基础。
案例二:不要折断天使的翅膀
第二个案例里的小孩的父母来找我们的时候,觉得他们的孩子有点“疯了”。
这是个很喜欢音乐的小孩,也立志要从事音乐行业,可是他……五音不全。他父母说,“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开口唱过一首歌,现在他竟然要学音乐?”
乍一听,可能是孩子不负责任地突发奇想,但是仔细了解过他的成长经历后,我们真正理解了音乐对他的意义:这个孩子是新移民,性格孤僻,不爱说话,音乐是他的避风港,给了他很多的安慰和鼓励。
而他认为自己能够走音乐这条路,也有一点受美国大环境影响——“If you have a dream,go for it. If you’re crazy for it, you will do it. if you do it,you can make it”,大意就是有梦就去追,努力追了就能圆梦。这样的鸡汤也许有一点激励作用,但是在这个孩子的情形下,就是鼓励他非常不切实际地去追梦。孩子的偶像是周杰伦,他会跟我们说“周杰伦没上过大学都可以做音乐、可以成名,为什么我不行?”
但是怎么办呢,我们要直接跟孩子说“你五音不全,从没唱过一首歌,这是不可能的”吗?
这无异于直接折断天使的翅膀。
我们的选择是,通过职业性格测试、以及一些暑期活动,帮他确定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Music therapy,即音乐治疗,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这个专业主要是通过音乐和心理学联系去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在这些实践和实习活动中,由于能够通过音乐来帮助很多人,这个孩子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5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