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妖魔化的增长、裂变和社群
原标题:被妖魔化的增长、裂变和社群
如果你在做营销,或者身处互联网行业。
最近对以下话术可能很熟悉:
——“我们要的是增长,没有裂变谈什么增长?”
——“不做社群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0成本获得1000万用户!”
——“最忽悠人的就是定位理论,因为要你花大钱”
——“市场部就是花钱买流量?多想想用增长思维!(怎么不花钱做增长)”
我听过最有意思但丝毫不夸张的,是一个小朋友毕业找工作,我问她怎么准备面试的,
她说:“我把《流量池》几乎都背下来了!”
其实吧,我觉得现在这个阶段这么准备,还真是有点聪明。
人人都在为增长焦虑
增长黑客理论被奉为必读圣经
尤其在艰难的2019年,互联网的群体焦虑到达了巅峰
低成本增长、下沉、裂变、社群
如果还不做这些,那简直可以去死了
这篇文章的意义,并不是和增长唱反调。很多时候,我们对增长的理解,止于现象和技能层面,比如《市场人技能下沉》会刷屏,比如研究拼多多怎么做裂变,每天都有教你怎么做增长的文章出炉,再被分享到无数工作群。很少有人去理解增长的底层逻辑,而没有这些去支撑, 这就导致很多慌乱:比如扎堆去下沉,社交裂变和社群。
看似谁都在做的事,一定正确吗?
如果能想明白整体增长、规模和盈利的逻辑。会有更独立的判断和方向感。
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不一定所有观点和结论都能被你认可,但我们探讨这些,就是为了更加清明和清醒地去看方向。
而不是被舆论裹挟前行。
我们不妨先来看增长的鼻祖Facebook,首次独立设置增长团队,斩获20亿用户。
拉近镜头看,Facebook有几个明显的增长关键点:
--2008年用户数突破1亿,突破点是招募翻译志愿者,开拓国际市场
--2012年用户数突破10亿,因为开发了一款能在手机上运行的简单版Facebook,让用户不需要高端智能手机就能使用Facebook。
很明显,两次的增长动力都来源于拓展国际市场,让产品全球化。
在海外市场,它几乎没有到强大的竞争对手。
另外,别忘了,Facebook本身的社交属性和免费性。在2007年,增长理论还未出现的时候,校内网不也处于飞速增长期?
看一个业务的增长,如果仅代入一个逻辑,很有可能造成幸存者偏差,忽略更关键的因素。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源头来理解增长这回事。
这篇文章会主要聚焦这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增长
2、规模化的增长动力
3、如何选择增长模式
4、裂变和社群
5、增长黑客能够代替营销吗
提醒一下,文章有点长,看完估计得10分钟,而且没图。
看完敬你是条好汉!
1、为什么要增长
退一步看
为什么要增长?
有人说这不是废话吗?不增长还能活吗?
企业本质是盈利,为股东创造利润。增长一定能带来利润?
在2019年,太多烧钱圈用户整流量的公司慌了,没利润,看不到清晰盈利模式,有个朋友在一家top互联网公司(日活过亿,流量不愁的那种)做新业务,老板直接说你这块业务,核心不看体量,只要赚钱。当然这个观点有待商榷,但确实是时候思考增长和盈利之间的关系。
举两个例子吧:
一个是一家学生创业的公司,叫稻草人,针对单身年轻人,提供一流体验的深度旅行。他们的创始人提出,要[控制增长],因为增长太快会影响到用户的体验。而正是极致的用户体验才能为业务创造溢价。
另外一个是咕咕(于小戈)的大眼睛电商。在这个平台上,你看不到热门的爆款,基本都是一些非常小众的单品,比如护肤品,最大众的可能就是香缇卡。创始人的目的也很明确,【为挑剔精们打造的小众平台】。有意思的是,她写做公众号、做内容导流,输出的价值观绝对剑走偏锋,喜欢的人很爱,也有很多人反感。我把这个叫做[价值观歧视](和经济学的价格歧视一样,没有贬义),也就是通过价值观和价格,严格筛选出用户。这些用户愿意支付非常高的溢价,并且很忠诚。
因此,不做增长,不代表不能活、不能盈利。
关键先搞清楚生意的类型。是做专家生意,还是做规模生意。
道理简单,身在其中,才知道没那么容易。
很常见的情况是,烧钱做到一个中型,本来希望通过规模化盈利,但又摇摆在规模化和圈层之间,两头吃不下,导致战略到战术都非常分裂。比如小米,到底要发烧极客还是要女粉丝,让人感觉是“有点人格分裂的公司”。
总结一下,从1到10的阶段,大家都在增长,要不要再从10增长到100,就要看到底做规模化,还做专家型生意。两者盈利模式不一样,前者要高速增长,后者要控制增长。
2、规模化的增长动力
规模效应为什么一定能带来巨大收益?
从头说起的话,这源自于生物的本质规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6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