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争夺车载语音入口,智能汽车进入语音控制时代
当人们将汽车行业的转型和智能化,比作手机功能机向智能机时代的转变,那意味着智能化汽车不再是一个新概念和仍有待产品落地的方向。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国内的一众造车新势力,以及正在寻求“转身”的传统车企,“大屏”、智能交互正在成为各品牌的核心卖点之一。何小鹏也曾表示:“新能源汽车都是旧赛道,智能网联汽车才是新赛道。”
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智能语音平台的研发也成为了“军事竞赛”的关键。
毫无疑问,从巨头到创业公司,各家瞄准的仍然是体量庞大的汽车市场,以及未来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新能源技术结合的个人出行市场所带来的数万亿美元的想象空间。
根据2018年J.D.Power报告统计,91%中国消费者会优先考虑智能互联汽车,其中51%受访者愿意花费全款额外的20%来购买智能互联汽车,9%的消费者愿意花费全款额外的10%来购买。去年12月,5万台小度车载语音支架曾在50分钟内售罄,智能化与互联化也从培育期逐步进入用户全面接受的爆发期。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发布的新车,90%以上都搭载了智能语音交互系统。随着搭载语音交互功能新车越来越多,包括识别率、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改进,语音交互的体验在逐步提升。AI语音系统可与驾驶员监测等非语言数据紧密耦合,与用户进行互动,并能了解司机和乘客的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体验。
上海博泰创始人、董事长应宜伦认为,语音是未来智能汽车的“发动机”。在他看来,未来的智能汽车从维度上来讲有三个发动机,“第一个是新能源(物理状态上替代发动机技术的发动机),第二就是无人驾驶(未来智能城市和移动出行层面的发动机),第三就是语音(围绕人的交互的发动机)。”
当80后、90后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军,智能时代成长起来的用户对于车联网的接受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技术的日趋成熟,几乎所有品牌都已经在新车上布局AI语音系统,智能语音正在逐步替代甚至升级车内原有按键和触屏所实现的功能。
语音识别入口之战
百应Voicebot最新发布的“2019年车载语音助理报告”显示,美国有1.14亿成年人在汽车中使用语音助理,几乎是智能音箱用户(5780万)的两倍,月活跃语音助理用户为7700万人。其中驾驶场景中最常用的语音交互为:控制功能、访问导航信息和电话呼叫。
在车载环境中,语音交互以便利性和安全性上的极大优势,也让原本有些鸡肋的车联网操作系统变得越来越实用,逐渐取代物理按键和多点触控成为车内主流人机交互方式的趋势。汽车作为智能手机、音箱之外的第三大语音入口,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
对于汽车而言,其语音交互系统的复杂程度远超智能手机和智能音箱,由AI语音控制带来升级的智能车联网系统不仅涉及到用户体验到的功能问题,更涉及到整车电子架构的变化、整车信息安全、大数据的闭环等多个方面。
2014年,亚马逊发布了数字虚拟助手Alexa,之后基于Alexa平台上线第一款成熟的智能语音产品—智能音箱Echo。如今它已成为北美家庭广受欢迎的语音助手,据统计,Echo的全球出货量超过2000万台。作为一款智能家居产品,它向车载环境的迁移顺理成章。今年1月初,亚马逊称Echo Auto已经有超过一百万的预订,设备大小类似信用卡,位于仪表板上,通过3.5毫米辅助插孔或智能手机现有的蓝牙设置为用户的汽车带来Alexa功能。
苹果却未能抓住先发的优势,HomePod经历了大半年跳票,才在去年2月姗姗来迟。依托Siri为代表的智能语音助手,苹果瞄准的则是物联网(IoT)时代下的智能交互端口,车联网也是其中一个应用场景。
和微软的小冰、苹果的Siri一样,在发展伊始,车载语音也是背靠巨头的生意。一开始语音交互只是谷歌、微软和百度等搜索引擎在做,但很快,语音交互在车机上的巨大应用价值成为包括BAT和众多语音公司在内的必争之地。
包括苹果Siri最早采用其技术的语音识别公司,Nuance也开启转型,发力消费级市场和企业解决方案。在汽车行业当中,Nuance在2013年之前几乎垄断了各大国际品牌的车载语音系统,包括宝马、奔驰品牌在内的约3000万辆汽车装有它们的车载语音助手。
汽车领域应用的语音交互平台争夺,迅速进入白热化阶段。早在2012年,科大讯飞就提出了基于云加端的架构,以及自然语言理解的技术,使汽车上的语音交互更加自然。近20年的技术积累为科大讯飞构筑了一个壁垒,在汽车行业,科大讯飞占据了近70%的市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7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