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店死了,未来购物会变什么样?
未来的商店会是什么样?
可能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无人店。
在你身边,也许就已有了一个又一个无人零售店,它们开在那似乎就是象征着「智能+未来」的存在。但现在,它们的局势似乎也正如其名所指:
无人店——一个见不到人进去的店。
▲ 瑞典Wheelys 的无人便利店Moby,上海推出后也逐渐无人问津
无人店怎么成了「无人」店
为了让自己购物无忧、下单无虑、结账轻而易举,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新的线下购物体验。
同时,线上获取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发展也几乎到了行业天花板,且线上市场在国内外都被零售巨头垄断,线下却久未得到有力的挖掘。
▲ 图片来自:unsplash
于是2016 年,亚马逊开了第一家Amazon Go 无人体验店,带头开了一个先河。
随后国内电商巨头纷纷涌入这股热潮,但谁也没料到,从火热到荒凉,无人店只用了一年。
2017 年10 月,京东开了首家无人超市,用人脸识别和RFID(无线射频识别,后续转为摄像头+传感器识别)的技术开了智能化的大门。阿里用仅开3 天的淘咖啡无人快闪店,以卖和京东差不多的餐饮和食品友情参与。
▲ 淘咖啡. 图片来自:Mashable
传统零售商苏宁、高鑫也欣然投入,大量实体零售商和互联网创业团队都批次卷入这个风口,知名的有缤果壳子、猩便利、果小美…… 各式各样的无人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7 年底,全国无人零售货架累计落地2.5 万个,无人便利店累计落地200 家。
但试水对电商巨头来说毫无压力,而跟随巨头一头扎进「无人店」热潮的创业公司就没这么容易了。
▲ 图片来自:unsplash
缤果盒子、小麦铺这些创业公司的无人店,多则一年少则几个月就轮番面临开张和倒闭,尽管2017 年缤果盒子CEO 陈子林海还表示商店已开始盈利,但下半年就爆出了业绩下降、高管离职、裁员等负面消息,2017 年9 月,上海首批落地的缤果盒子无人便利店关闭。
到了2017 年年底,40 多家无人货架企业里就有10 多家以结业收场,2018 年,各大店铺陆续倒闭破产,一时间,这些无人店都充满了飞蛾扑火的壮烈。
▲ 图片来自:unsplash
从资金、技术、人力,到供应链、精细化运营、场景价值打造,每个新起的行业,都需要由各个链节稳定搭建才能长期发展,而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企,都在不同的环节都遭遇了相同的阻碍。
对无人店本身来说,前期店面几十个监控设备和后台大量云端部署动辄几十上百万投入,虽然线下的人流成本比起线上低很多,但其实相比传统店面,无人店仅仅就是少了收银员的成本,其余补货、整理、清洁、运营照样需要人工进行。
▲ 图片来自:unsplash
另外,后期无人店也面临着不断迭代的技术升级和改进,以及作为新兴市场需要宣传和普及产生的巨额资金,这些都成了压倒无人店持续发展的稻草。
对于顾客来说,无人店与传统零售店首先的区别就在于进店的体验,但人们多少会在第一次进入无人店时,对繁琐的注册过程和支付过程感到头疼,另外店内少了贴身导购,特别是对于主营衣物鞋帽的苏宁Biu,无疑在用户体验上更加减分。
而无人店内的智能技术也并不算成熟,经常会遇到用户无法识别、无法结算、无法开门等等故障,出现一次可能就让顾客不会再有进第二次的欲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8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