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王成录谈手机操作系统往事:手机卡顿问题是用户体验第一障碍
钛媒体注:今日,心声社区于昨日发布了一篇《华为手机操作系统往事》的文章,其中C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文章中讲述了让软件成为华为手机的硬实力心路历程,特别是他们刚刚发布的“华为方舟编译器”。
简单来说,编译器是将程序开发用的高级语言转换成机器指令的软件,可以理解成软件与硬件之间的桥梁。而方舟编译器会则解决现有安卓这座桥梁并不顺畅的顽疾,是对安卓真正深度的优化与革新,可以说为安卓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王成录看来,从市场与用户的反馈来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华为手机长期使用后依然流畅,对用华为手机玩游戏体验不佳的吐槽也越来越少。这既归功于华为手机芯片和硬件能力的快速提升,更离不开软件全栈的深度优化与技术创新。
王成录认为,面向消费者的软件则大为不同。广泛流行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最终只留下了iOS和安卓。与封闭的iOS框定一切来保证体验不同,安卓是由谷歌主导的AOSP社区开源,但原生安卓实际上是Design Reference(设计参考),具体到每一个功能如何取舍和扩展,与海量的第三方APPs如何交互,并没有详细而统一的标准可以遵从,都是各个手机厂家根据自己的硬件平台、产品定位和目标用户群,做大量的适配和优化修改,生态碎片化严重。一切只能以消费者体验为准绳。
而经过大量的调查和访谈,团队很快发现,最为安卓用户诟病的,是长期使用后的卡顿,这也是影响消费者体验的第一大障碍。
进入2019年,随着换机周期的拉长和增速的放缓,手机行业进入到了饱和竞争的状态。在硬件已极具竞争力并逐步甩开对手的基础上,华为软件已经开始持续发力。王成录强调,只有始终聚焦用户体验,夯实底层核心能力,不断提高软件工程能力,构筑开放生态,才能够实现业务的持续领先。
以下是《华为手机操作系统往事》全文:
4月11日,CBG总裁余承东在上海发布了P30系列手机。发布会后,一个听上去有点晦涩的新名词——“方舟编译器”迅速登上了知乎社区的热搜榜,引发了IT从业者、数码博主、资深码农乃至普通消费者的极大关注和广泛热议。“编译器是什么?”“华为方舟编译器和安卓原生的AOT/JIT(Ahead of Time/Just in Time)有什么区别?” “方舟编译器对安卓生态有何意义?”等,网友对各种深浅不一问题的讨论不亦乐乎,诸多跟帖评论精彩纷呈,不得不说高手在民间。
其中一位网友的评论很有代表性:“昨天的华为发布会,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如今这个年代,会有一家国内消费电子公司把编译器作为一大亮点来介绍。华为在基础研发上的持续高投入,加上手机终端市场占有率向全球第一迈进,使得‘自建生态’的梦想,对一家中国公司而言首次成为可能。”
编译器是将程序开发用的高级语言转换成机器指令的软件,可以理解成软件与硬件之间的桥梁。那方舟编译器会带来怎样的价值?简单点说,是解决现有安卓这座桥梁并不顺畅的顽疾,是对安卓真正深度的优化与革新,可以说为安卓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而这只是华为一系列软件创新的最新成果。今天,从市场与用户的反馈来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华为手机长期使用后依然流畅,对用华为手机玩游戏体验不佳的吐槽也越来越少。这既归功于华为手机芯片和硬件能力的快速提升,更离不开软件全栈的深度优化与技术创新。
我们深知,任何软硬件的技术优化和创新探索都必须瞄准用户体验。服务近5亿在网用户的华为手机操作系统EMUI是如何围绕用户体验,不断进行深层创新,推出硬核技术的?
故事还得从几年前说起。
面向消费者的软件怎么做
3年前,我在负责2012实验室的中央软件院,7月份,余总的一个电话,让我有机会来到CBG负责终端软件的研发工作。当时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兴奋在于,从进公司伊始,我一直从事和软件紧密相关的工作。在我心目中,完成大规模工业化的软件研发,不啻以虚拟世界的0和1为建筑材料,去设计建造一座宏伟的殿堂。而如何能让我们的建造成果和过程都达到世界级,给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带来价值,一直是我的追求与梦想。
忐忑也随之而来。虽然都是软件研发,但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对于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首先是标准化程度大不相同,电信设备软件有非常完备的行业标准,ITU、3GPP、IETF等,实际上把网络架构和网元架构标准化了。研发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标准协议,遵从一定的开发流程规范,比如IPD(集成产品开发),以及合理的项目管理来实现相应的交付目标。同时,电信设备软件的需求也是相对清晰和汇聚的,全球几百家运营商的需求百分之七十以上几乎是一致的,而且设备的日常维护主体是经过专业化训练,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运维人员,可以相对清晰准确地反馈设备使用中的各种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