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瑞幸上市:To VC势微,To IPO渐起?

05-19 IT文章

瑞幸上市:To VC势微,To IPO渐起?

从提交IPO申请到审核通过,仅用24天;从成立到纳斯达克上市,仅用18个月。瑞幸咖啡的闪电上市,大概让我们认识到,前几年盛行的to VC 创业模式恐怕真得要成为过去式了,从此,有一种叫to IPO的创业模式,要在中国声名鹊起了。

瑞幸咖啡这种疯狂补贴和资本加持的模式历来饱受争议,但这种模式却从来都不缺拥趸,无论是此前上市的拼多多、优步,还是出行领域的新晋巨头滴滴,都把这种模式玩到了极致。

当然,鉴于瑞幸更优秀的表现和其创始团队的特殊性,很多人更愿意把这套补贴换市场的做法,称之为“神州模式”——先通过“叫板”行业头部公司,获取知名度与行业认知;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补贴用户的方式进行裂变,使得用户规模在极短时间内几何式增长。4年前的神州专车就是如此,通过“黑车安全”碰瓷滴滴和优步,如今,瑞幸则通过“反垄断”来碰瓷星巴克,为下一步的资本故事盘下合理而足够的估值空间。

大多数时候,创业公司的诉求很纯粹,就是拿钱。至于去哪里拿钱,过去大家喜欢去一级市场,现在则更直接、更明确,直奔二级市场而去,反正最后公司是要上市的,不如直接去二级市场,省得跟一级市场反复折腾了。

2011年,陆创办神州租车时就告诉媒体,这家公司到c 轮是会去美股上市的;今天,瑞幸的故事也截止在c 轮。很多人应该会有种感觉,瑞幸这家公司从创立之初,可能就是奔着上市去的,网上曾流传出其去年B轮融资的BP,非常明确的写出要上市,而且还表明了时间,如今说到做到,这种精确的节奏掌控确实令人叹服了。

虽然,瑞幸很可能是近一年来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具争议的公司之一:消费者质疑咖啡口感不佳,难喝之声似乎源源不断;投资界对瑞幸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下一个ofo”,等等。不过,瑞幸的投资阵容似乎总不缺大牌——2018年7月份,瑞幸咖啡完成的A轮规模为2亿美元的融资中,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君联资本参与,投后估值10亿美元;2018年12月份宣布完成B轮融资,当时融资额为2亿美元,投后估值22亿美元。愉悦资本、大钲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金公司等参与了本次融资,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进入公司董事会;4月18日,瑞幸咖啡宣布,在2018年11月完成的B轮融资基础上,额外获得共计1.5亿美元的新投资,其中全球最大投资集团贝莱德(BlackRock)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资1.25亿美元,瑞幸咖啡投后估值29亿美元。

这些机构当然都不是“傻子”,如今瑞幸成功IPO,市值近50亿美金,粗略计算,不同阶段进入的创始人与投资人将实现数十倍甚至百倍收益,这种收益,是正儿八经做咖啡生意远不能实现的。

事实上,撑起瑞幸天价估值的投资人组合中,与当年的神州租车几乎一模一样,用品玩的话说,陆正耀以及刘二海、大钲资本创始人黎辉组成了稳固的“铁三角”。在瑞幸咖啡的股东名单里,陆正耀持股30.53%,他的姐姐持股12.4%(神州优车招股书曾披露关系),钱治亚持股19.68%,黎辉的大钲资本持股11.9%,刘二海的愉悦资本持股6.75%。而陆正耀同时是神州租车、神州优车的董事长,神州租车2014年赴港股上市前,刘二海代表君联资本,黎辉代表华平投资进行了投资,上市时两人都是神州租车的董事。和神州租车时稍有不同的是,这次刘二海和黎辉都从机构出来单干。

当然,这个层面的事情,我们在这里就不做过多评论了,除了仰慕的份。

事实上,烧钱补贴模式盛行,说明亏损从来就不是个问题,更多还是要看亏损的背后逻辑是不是能成立。

我们把沾上互联网的公司分为3类:

第一类是原生形互联网公司,比如BAT、Facebook、亚马逊等,它们价值逻辑的核心有一条金线——“网络效应”。网络效应不等于互联网效应,更不是“互联网+”,而是“每多出一个用户,都会使产品、服务、体验对其他的用户更有价值”,这是数字世界中最好的护城河。一旦网络形成,公司价值会呈指数级攀升。

第二类叫再生形互联网公司,比如滴滴、摩拜,这些公司其实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后的产物。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即它们在细分市场可以具备或接近互联网的“垄断性”。比如滴滴在出行一家独大,某种意义上说具备定价权。

第三类叫互联网营销的公司,用流量的方式搭建和裂变用户群体,规模增长速度快且猛,但烧钱。如果用户留存不够,这个流量池就是一个漏水池。

如果按这种分类,不知道大家会把瑞幸放在哪个维度里看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9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