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牵线全球最大创客社区,到底想做些什么?
下一个8年,微信依旧打算做一个“异类”。
作者 | 陈彬
编辑 | 铁林
3月,微信与中国信通院、数字中国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提到,2018年微信共带动了2235万就业岗位。
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对一些垂直app来说,别说是两千万就业岗位,倘若能有两千万日活跃用户,就有可能做成头部产品。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正如其宣传口号,如今的微信,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手机App或者工具,更像是一种现代生活的必需品。无数人通过微信维系着每天的日常生活。
它似乎并不满足于眼前庞大的数字。
上周一,微信官方发布了《关于利诱分享朋友圈打卡的处理公告》,封禁了一批违规利诱分享的微信公众号。这些微信公众号大多以实物奖励或返现为诱惑,引导用户分享自己的文章到微信朋友圈,从而带动公众号粉丝增长。
霍容是一名教材编辑,正在编辑一本关于新媒体的教材。他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幸好这段时间工作摸鱼时间比较多,教材编辑速度有点慢,没有写到“营销推广”章节,否则就白干了。“在教材大纲里,白底黑字写着‘打卡活动’这一小节。”
许多现阶段的新媒体增长课程,都将类似的“打卡”行为,列为快速涨粉的常规手段之一,各种成功案例屡见不鲜。此次的处理公告一出,让不少微信运营增长的从业者,有些不知所措。
霍容曾经学习过许多新媒体课程,因此加了不少交流群。“群里教育行业的运营怨声载道,因为打卡是一个很常见的手法,一下子少了一个手段,只能花更多的钱去做推广。小白普遍感到焦虑,不知道什么可以用什么不能用,到处找人打听提问。”
对比其他的社交媒体,微信针对违规账号的处理措施算是相当克制。长期来看,在打击恶意营销,微信也没丝毫纵容。这背后的逻辑,实质上并不矛盾:微信将打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内容生态,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类似于“打卡返现”之类的恶意营销,虽然极易获取流量,却也极容易污染微信的内容生态,导致整个朋友圈充斥着低质量内容,最终透支用户消费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过于严格的封号措施,也会让内容生产者束缚住手脚。
在这中间,微信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微信之父张小龙曾在公开演讲中提到,微信有两大原动力,一是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二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一个良好的内容生态,无疑是达成第二个目标,所必需的条件之一。
微信希望能让更多的创造者在这一平台上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希望这些创造者,能够将微信的内容生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互利共赢。这一直以来,都是微信发展的一条主线。
5月18日,美国旧金山举办了一场全球最大规模的创客嘉年华。这次活动中,微信联手全球最大创客社群Maker Faire,启动“WeChat Maker/微信创客”计划,宣布将共同推进在“微信创客”层面的长期合作。
活动中,微信还推出了WeChat Maker Handbook(微信创客手册),向全球创客介绍了自己,希望他们能加入到微信创客的行列。
所谓创客(Maker),指的是那些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的人。创客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身份。HR、工程师、大学生,甚至是低学历的体力劳动者,都有可能成为创客的一员。
由此而来的微信创客,指的是通过微信生态能力,渴望和关注生活中的问题,实现自身的创意想法,给其他人带来更多价值的人。
创客社群Maker Faire最早起源于美国,由Make杂志社举办,每年都会打造一场盛大的嘉年华。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Maker Faire嘉年华规模迅速扩大,并收获了一大批全球各地的创客粉丝,并与谷歌等一众互联网公司保持着长期合作。
在嘉年华里,创客个人、团体以及公司都会展示出各自的脑洞大开的创意作品。这里除了最尖端技术打造的“黑科技”产品外,也有各种独具新意的手工艺品,因此非常具有观赏价值。去年的集会中,就有诸如涡旋加农炮、蜘蛛机器人、LED钢琴等创意与观赏性十足的作品。
以至于发展到后来,Maker Faire嘉年华甚至成了游玩美国旧金山时,必去打卡的一个景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0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