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从《夏洛特烦恼》到《无名之辈》,话剧IP影视化带来哪些思考?

11-25 IT文章

原标题:从《夏洛特烦恼》到《无名之辈》,话剧IP影视化带来哪些思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锋芒智库,作者丨大静

11月,《无名之辈》来势汹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上映第7天,《无名之辈》总票房突破1.72亿,单日票房连续两天超过好莱坞进口大片《毒液:致命守护者》,排片率从上映首日的13%上涨至28.4%,8万余网友在豆瓣上打出8.3的少见高分,齐平喜剧神作《疯狂的石头》,吴京、韩寒、史航、陈坤、万茜、和菜头等名人更是纷纷发声推荐。

在流量和票补双失灵、进口片扎堆“救市”的情况下,这部小成本影片成功突围,票房一路上扬,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年末惊喜。

《无名之辈》中旗帜鲜明的话剧元素成为这部电影的“加分项”:导演饶晓志近年来凭借《你好,打劫》《你好,疯子!》等话剧作品积累了不错口碑和人气,拿下过中国话剧领域专业奖项“金狮奖”;编剧雷志龙入行十余年,创作了《有雷无雨》《造王府》等话剧作品,并与饶晓志在其第一部话剧改编电影《你好,疯子!》中合作;剧情上,《无名之辈》的主线改编自饶晓志“淡未来”系列话剧作品之一《蠢蛋》;演员阵容上,活跃于话剧舞台的陈建斌、任素汐、潘斌龙等在片中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随着《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羞羞的铁拳》等话剧改编电影在主流市场走红,甚至成为一匹匹表现亮眼的票房黑马,“话剧影视化”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种“新常态”。

始于话剧,脱胎换骨于电影,这背后,既有电影市场对一片蓝海的话剧IP的“饥渴”,也有话剧公司、话剧市场在新常态中从困守走向探索的决绝。

小剧场到大银幕,话剧影视化

话剧原本是原始作坊式经营、导演中心制运作、沉浸式消费的戏剧形式,其舞台调度和故事拿捏与工业化生产的电影模式完全不同,但这并不影响话剧作品的影视化尝试。

自1950年第一部话剧改编电影《钢铁战士》开始,这种尝试就已经开始。这一时期多数改编作品主题宏大、表达方式严肃、题材偏向现实主义,如《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均改编自老舍的戏剧创作,《原野》《日出》改编自戏剧大师曹禺作品。但文娱基建的缺失,决定了其无法完成平民观赏的使命。

从《夏洛特烦恼》到《无名之辈》,话剧IP影视化带来哪些思考?

话剧《茶馆》剧照,图片/视觉中国

随着孟京辉、赖声川、牟森、张广天、廖一梅等知名话剧导演和编剧的涌现,民营剧团和民营剧场兴起,逐渐成为话剧市场主角。这时期人、性、社会阶层、现实矛盾等成为主题,整体戏剧语言偏向先锋、文艺、晦涩。“新潮”、“前卫”等成为大众普遍印象,话剧向白领、小资、文青群体靠拢,而电影,却在遍地开花的影院建造中向大众普及。

一个愈发高端,一个愈发下沉,电影和话剧走向不同的两极。“硬凑”的结果并不美好,无论是这时期里改编自曹禺《雷雨》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是改编自莎士比亚话剧《哈姆雷特》的《夜宴》,即便是张艺谋、冯小刚这样的大师执导,也在台词、剧情等方面显露出水土不服。

打破这一局面的,是话剧开始成为“娱乐”功能的载体,其内容细分领域的“喜剧”受到市场欢迎。大银幕上,2014年开始,《分手大师》《恶棍天使》两部风格轻松、剧情荒诞的改编电影出现,电视屏幕则被“喜剧人”占领,《喜剧总动员》《跨界喜剧王》《今夜百乐门》《欢乐喜剧人》等综艺轮番上阵带动喜剧热,开心麻花、大碗娱乐两家公司进入市场核心,与相声界德云社和小品界本山传媒一起,成为中国喜剧的“四大门派”。

《夏洛特烦恼》剧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电影《夏洛特烦恼》剧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真正让话剧改编这一形式受到市场瞩目的,是开心麻花于2015年国庆推出、狂揽14.41亿票房的黑马《夏洛特烦恼》。电影播出后,开心麻花如愿登陆新三板,资本进入话剧行业。

随后,新丽电影、企鹅影业、英皇娱乐、北京文化、横店影业、猫眼文化等一众影视文娱公司“入局”,《驴得水》《你好,疯子!》《羞羞的铁拳》《21克拉》《李茶的姑妈》等改编作品相继上映,话剧影视化改编成为一套有制作标准、有宣发运作、有市场空间的商业流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