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约》红了18年:看完她采访10000个名人后,我重新认识了她
有没有哪个电视节目,是你看了十几年的?
其实,别说看十几年了,除了《新闻联播》这种固定新闻类节目外,能播出十几年的都不多见。
书单君第一个想起来的,是《鲁豫有约》。有料,有细节,作为媒体人,我想不起有多少次在查资料时翻看它。
别的访谈类节目停播的停播,换人的换人,只有鲁豫一直在。
哪怕有人黑她“情商低”,可从2002年开播至今的18年里,鲁豫录了3000多期节目,让10000多人讲出了他们的故事。
有人说,放眼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节目,凤毛麟角,鲁豫做出《鲁豫有约》,运气真是好。
然而,书单君想说:一个人的成功,从来都是有迹可循的,与其说是命运的馈赠,倒不如说是努力与时间的报偿。
今天,书单君和大家分享关于鲁豫的故事。你会发现,能把一件事情坚持做18年,从来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
1993年,中央电视台到传媒大学挑选主持人,现场乌压压一片。
所有同学都面完了,鲁豫最后一个进场,从面试官的表情看出,前面的人没有惊喜。
当时主持面试的是央视导演张晓海。鲁豫对他并不熟悉,只知道他是中央台文艺部最有潜质的年轻导演之一。她记得文艺部还有两个大胡子导演,于是拿着麦克风看着张导的胡子说:“我就访你了。”
张导点了点头:“行。”
“为什么文艺部的导演都留大胡子?你、赵安、张子扬。”
张导愣了一下,还没回过神,鲁豫紧接着又抛出一问:
“你们3个人是中央台最年轻有为的导演,你们之间的竞争厉害吗?”
张导又愣了。
后来,张晓海多次提到鲁豫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逼得他无处躲藏。
这次面试,让鲁豫入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行当。
那一年,她23岁。
刚进中央台,她主持《艺苑风景线》,第二年就获得了“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主持人”称号。
后来,她从央视离职,加入凤凰卫视,但还是做的文艺类节目。
真正迎来自己的事业转折机遇,是在1998年。
某天早晨,凤凰卫视的老板刘长乐问鲁豫,要不要考虑来做一档叫《凤凰早班车》的晨间新闻节目?
这对此前没怎么做过新闻节目主持的鲁豫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而且,做晨间新闻,主播要提前浏览各大媒体,筛选出播报的要闻,那就意味着必须每天凌晨四点就上班。
鲁豫没过多纠结,第二天就答复老板:我做。
从此,鲁豫每天都拥抱凌晨四点的香港。看着比自己早到的同事,她的内心就会很紧张。因为她怕自己稍微慢一点,就会被别人替代。
在凤凰卫视期间,鲁豫开创了主持人“说新闻”的先河。那时她每天晚上七点睡觉,凌晨四点上班。这种高压工作,对人是巨大的消耗。身体不适、生病是常有的事,但她不曾请假。
有人问她:你这样难受吗?
鲁豫开玩笑回答:除了头疼,心慌,胸闷、四肢发沉,浑身哪都不舒服以外,也没有特别难受的地方。
走出舒适区,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荣耀加冕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凌晨四点。
《凤凰早班车》可以说让鲁豫实现了风格转型,但真正让她家喻户晓的,是《鲁豫有约》。
2002年,中国电视媒体集中进入爆发年代,鲁豫看到了采访节目的契机,于是开始着手搭建属于自己的节目,《鲁豫有约》应运而生。
不同与其它访谈节目的照本宣科,她用鲜明的观点和态度,将人物访谈做得风生水起。因为内容极其“时髦”,一到播出日,很多观众都守在电视机前眼巴巴地等着。
2015年,《我是演说家》全国亚军陈秋实在节目中对鲁豫说:
“鲁豫是这个国家,把谈话节目做到极致的一个人。有人说过,你是东方的奥普拉,一周五期,全年无休。你用小身板扛了13年,我敬你是条汉子!”
为了把节目做到极致,鲁豫一直在采访上做调整和增量,除了将嘉宾请到演播室内,她还跟着嘉宾去到他们的现实生活,尽可能融入,让节目效果更鲜活。
除了努力追求真实,鲁豫在采访细节上的把控也很到位。
有次去朴树家采访,听说对方有午休习惯,她便耐心等他醒来才开始访谈。
朴树不爱在公众前抛头露面,平时话也不多。可是在鲁豫那次采访中,他却打开了话匣子。
“我不怕老,老不可怕,我怕失去勇气。”
“我觉得我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
“我曾享受过名利带来的成就感,发自内心的,有那个满足感,但很短暂。”
当朴树谈及自己郁郁不得志,感觉自己被遗忘的那段日子时,鲁豫却告诉他:“没有人把你忘掉,是你不带我们玩儿。”
她能迅速接住嘉宾的情绪,也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控制场面。
这些年,鲁豫一直用心聆听,和嘉宾之间真诚沟通,设身处地走进嘉宾的内心,与他们共情。
这也是很多名人都能在她面前卸下防备的原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1169.html
- 上一篇:马蜂窝的蜜,腾讯的局
- 下一篇:百度一广告代理商去年11亿入腰包 莆田系或成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