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Uber的不灭烙印和滴滴的网络效应

05-26 IT文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柳胖胖

世界出行市场的两大巨头,最近日子都不太好过。

Uber现在的市值离投资人曾经期望的1200亿美金少了将近一半,而滴滴在2018年关键业务被砍后还始终没拿出有效解决方案。世界范围内,由于资本的嗜血逐利和无国界流通,加上本地出行业务极强的线下运营和极弱的网络效应等特征,战况更加焦灼。

本文试着从一些过往故事的细节、互联网效应的变迁和巨头资本的自我挤压来解读一下出行市场的近况。

撞破南墙也不回头

Uber最初的想法并不来自那个毁誉参半的前CEO TK,很多人都提过了。在听了Garrett Camp关于用手机叫车接送乘客的idea后,他表示激烈反对并提出应该做一个高奢版的Airbnb。

但是Camp执意推进这个项目,并取名UberCab,拉来了种子融资并雇了人来做CEO。不过Camp自始至终并未全职加入Uber,TK在Uber苹果端App上线半年且业务量已经惊动旧金山交通局上门检查的时候,才终于选择all in加入。

但是说实话没有Camp就不会有一家叫Uber的公司诞生,也是他的坚持鼓励才让TK得以入局并在中后期为Uber带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不过Camp这个最初的idea创造者和前期的最关键发起人,同样被拒绝登上Uber上市当天的纳斯达克敲钟台。

推动TK正式决定加入Uber的临门一脚正是那次旧金山交通局在交涉过程中显示出的盛气凌人,TK身上在对抗中证明自己价值的特质被激发了。包括他后来在Uber业务推进过中的一意孤行和惊人言论,其实都和其早期的经历息息相关。

TK中学时期曾是田径队运动员,专攻百米接力和跳远,他自小就相信:只有前期不顾一切把自己拼到最大速度,后面才能跳出最远的距离。

另一方面,大学时期辍学后的两段创业经历更加强化了他这种习惯险中求胜的个性。在最困难的时期,他的公司遭遇了投资人意外死亡(坐了911那次航班来与他会面)、跟随多年的技术合伙人出走,公司基本没有收入,其实本来完全可以收手的TK,在整个公司只剩他一个人的时候选择于27岁那年搬回父母家啃老了一年。

绝境中他意外拿到了后来成为NBA达拉斯小牛队老板库班的一笔100万美金投资,最后把公司以不到2000万美金的价格卖掉。这段经历前前后后总共折腾了6年,TK总算缓过一口气来且有了点积蓄,但更重要的是,它大大强化了TK身上对抗、硬怼和不顾一切死扛的特质,他认为这些都是成功之前必须经历的道路。

但恰恰就是这些让他度过生命低谷的特质,也让他在人生顶峰的时候摔落。TK曾说:“我学到了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若你一直屈服,现实会将你压垮,因为畏惧是一种病,埋着头舍命狂奔是这种病的唯一解药。”

本质上来讲,TK绝对不是一个创意天才,但他拥有200分的激情和执行力,能够撞破南墙都不回头。Uber的核心三大业务:高端专车,出租车,拼车,创意都不来自于TK。

专车来自于Camp,Camp最初的计划甚至是在早期自己购买10辆丰田的高端车。出租车业务来自于英国的出行公司Hailo,这家冒进的公司在英国刚完成起步发展时就急于开拓美国市场,感到威胁的TK立刻不顾监管的压力开始反击。

不过Hailo在美国市场的失利催生出了后来世界出行市场中的另一个巨头滴滴。当时还在阿里做销售的程维深感职场发展已经瓶颈,苦于不知道干点啥的他看到一家做手机呼叫出租车软件的公司居然已经开始了跨国发展,他意识到机会可能来了,这也是为什么滴滴刚成立时的主业是出租车。

而当时比程维还要早两年就进入出行市场的周航,却被美国Uber的高端化路线带到了沟里。2011年就在美国使用过Uber服务的他,始终最紧张的是优步中国的发展。到滴滴已经成立两年后的2014年,有优步中国的前员工发现,周航居然是打开他们北京地区广告邮件最多的那个用户,这完全把注意力和战略重点摆错了位置。

后来拼车的概念来自于Lyft的前身Zimiride,最初这是一家推行共享巴士概念的公司,在部分校园和演唱会等长途聚合出行场景中获得了一些生意,但发展十分缓慢。他们受到手机叫车概念的启发,直接把在“移动交通工具中共享车位和空间”的理念用到了私家车上,并改名Lyft,结果业务量开始井喷。

在之前做着有资质和牌照的专车业务都会和各地监管时不时擦枪走火的TK,起初完全不相信Lyft这样的形态会被允许,他甚至向Lyft主要所在城市的监管局强烈抗议这样的服务应该完全被禁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