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的演唱会电影,为什么连续亏损还在拍?
文|音乐先声,作者|二三三
5月24日,五月天的第三部演唱会电影《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上映,前三天排片分别为13.7%、12.3%和10.9%,分账票房分别为14.2%、8.3%和7.5%,均呈递下降趋势。
不过值得一说的是,这部电影在上映首日票房便突破了1000万,截至目前票房已经超过3338万。除此之外,在社交声量上,微博话题#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截至目前已经拥有超21亿的阅读,豆瓣评分也高达8.9分。
这已经是五月天的第三部演唱会电影。五月天的第一部演唱会电影《追梦3DNA》于2011年上映,豆瓣评分7.2。根据媒体报道,该片的成本近5000万,台湾首映预售达到约300万人民币,内地最终票房回收2326万。第二部音乐纪录片《诺亚方舟》于2013年上映,豆瓣评分8.3,票房收入2084万,投入在3000万左右。
也许网友会纳闷,为什么每一部都是亏损的还要继续做下去?原因就在于,除了可以从院线通过票房回收成本,加上广告赞助和音视频的版权分销,收回成本应该不是问题。但可想而知,背后的风险系数并不小。作为一门商业和艺术的跨界产品,演唱会电影到底价值几何?我们细细来看。
一门历史悠久的舶来品艺术
其实,音乐纪录片的模式在海外已有70多年的历史。
根据维基百科显示,第一部音乐会纪录片出现在1948年,名为《Concert Magic》。该纪录片由由Charlie Chaplin工作室拍摄,记录了小提琴家Yehudi Menuhin与多位艺术家共同演奏贝多芬、巴赫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
1958年,美国一位导演拍摄了一部名为《Jazz on a summer's day》的爵士音乐会纪录片,该记录片在1959年8月于威尼斯电影节首映,也是第一部爵士音乐会纪录片。1964年12月,美国国际影业公司发行了纪录片《TAMI show》,该演出于1964年10月底在Santa Monica的市政礼堂举行。这场演出中包括了The Beach Boys、James Brown、Marvin Gaye和滚石乐队。
而提到最具开创性的音乐纪录片,则要提到著名的摇滚乐队Pink Floyd。1971年10月,Pink Floyd在没有观众的剧场里拍摄了四天的演唱会纪录片,该纪录片最早在1972年发行,后又增添了采访内容于1974年发行。之后,这部名为《Live at Pompeii》的纪录片又多次被重新发行。
据《Rolling Stone》杂志在2012年的民意调查显示,有史以来(截止2012年)最好的音乐会电影top10包括The Band的《The Last Waltz》、Led Zeppelin的《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 》、Talking Heads的《Stop Making Sense》、记录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Woodstock》、U2的《Rattle and Hum》、the Rolling Stones的《 Gimme Shelter》、Pink Floyd的《Live at Pompeii》、the Rolling Stones的《Shine a Light》、Prince的《Sign O’ the Times》和Green Day的《Bullet in a Bible》。
在内地,演唱会电影进入院线始于2009年,为了纪念迈克尔·杰克逊的纪录片《就是这样》上映,在当年内地获得了4830万元的票房。而后,在2011年,五月天的《追梦3DNA》成为了中国第一部3D演唱会电影,成为了中国演唱会电影的一个新开始。
与以往传统的音乐纪录片相比不同的是,五月天的音乐纪录片是有故事剧情的,这也因此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吐槽。在豆瓣短评中,有粉丝虽然打了五分,但也表示了对于剧情加入的不满,如“剧本是用脚写的”“为什么要加入几段像MV一样的东西”。
此外,还有不同的是,国内的演唱会电影从诞生之初就与商业结合紧密。从豆瓣评分中,就能看出绝大多数参与打分的都是五月天的歌迷,这也让作品本身更像是一个粉丝经济的产物。而在粉丝经济蒸蒸日上的行业背景下,演唱会电影真的是一门人人都能分一杯羹的好生意吗?
顶级大牌的专属游戏?
在欧美娱乐圈,演唱会电影能赚钱已成为共识。虽然演唱会电影的票房普遍不会过亿,但是由于成本相较于普通电影低很多,所以投资回报率极高。
如2011年,贾斯汀·比伯的演唱会电影《永不言败》的北美票房为7302万美元,可这部电影的成本却仅为1300万美元,净利润高达2000万美元。英国偶像组合单向乐队的《单向乐队:这就是我们》上映第一周,就以17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问鼎北美票房冠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