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用户培养“三板斧”:单点、裂变、当保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公关之家,作者│七公子
2017年底,罗振宇在跨年大会上声称找到了一种更新的玩法:超级用户思维。概念起源于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从流量思维到超级用户思维的过程中,不关心有多少用户,企业应更关心有多少超级用户。
“他们是活生生的具体的用户,他们是你的衣食父母,你还胆敢大大咧咧地把他们称作是‘流量’”?罗胖的声音犹在耳边,振聋发聩。互联网则集体进入了“增长焦虑”时代。是啊,人口红利消失,流量时代结束,能够做的就只有“激活留存用户”了,超级用户思维占领市场营销理论的主阵地。
生存对于企业来说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些信奉商业达尔文主义的企业家,会通过各种商业手段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其中不仅仅是合作和竞争,有时候可能是直接毁灭对手。能够直接毁灭对手,能力自然比对手高出很多等级。这时候,合作的成本远高于毁灭。就像打死一只蚊子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和蚊子进行沟通对话。“毁灭你,与你何干?”
所以,势弱的一方为了保证自己不被“收割”,培养超级用户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就像蚊子灭绝如果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那蚊子就不会被打死。
恪守“二八定律”,甄选超级用户种子
有一个送命题:你和老婆去逛街,有一位单身的女士请你帮忙拧瓶盖,你怎么办?相信现在大多数男同胞都知道不能帮这个忙,因为老婆会生气。所以,即使再多的普通用户/单身女士,也比不上一个超级用户/老婆。而且,超级用户出现的比例就是黄金“二八定律”,即20%的超级用户为企业创造80%的价值,甚至人数比例更低,创造价值的数额更高。
超级用户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定义超级用户呢?主要看的是用户的活跃度和转化率。活跃度指用户对产品产生依赖,与产品高频互动,访问深度上更突出。转化率就是用户付费购买产品和服务。有些情况下,不付费的也可以是超级用户,但不活跃的 用户一定不是超级用户。所以首先的衡量指标,应该是用户活跃度。
定义活跃度的重要参考因素,主要是用户数量和用户时长的比例,前者确定超级用户的比例范围,后者确定用户的理解深度。例如,有15%的用户使用时长为2小时,那么两小时使用时间就是进入超级用户的甄选标准,超级用户的会在每100人中出现15人。当然,不同的行业对人数比例和时长的定义标准不一样,也不是所有行业的超级用户都从时长上进行甄别。
例如短视频类,单从浏览时长上看不出超级用户的踪迹。短视频的发展受到内容质量以及数量影响,较高的质量,较多的UGC内容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因此内容质量相关的维度需要考虑到超级用户的定义维度中,而反应内容质量的,就包括了点赞、评论、转发等。
另外,根据业务发展周期的不同,超级用户的标准也不一样。业务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态、上升态、稳定态、新周期/下滑期,每个周期都需要通用指标和差异化指标来综合定义超级用户。
单点突破,放大马太效应
对互联网“二八法则”的笃信和质疑,来自于人口红利消失的争论。认同人口红利消失的一方,信奉“增长黑洞”理论,认为在这种条件下,深挖留存下来的用户价值,才是企业存活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代表有罗胖等,表现形式为“付费会员”。
而对“人口红利消失论”持怀疑态度的一方认为,中国的人力资源正在经历一场由低效向高效转变的革命,相比起30年前的年轻人,现在和未来的年轻人的个人素质会高,个人效率也会更高。人口红利并不单指人口数量,而是人口的综合素质。这一方的代表是拼多多,表现形式为进入“下沉市场”。
不管是增量市场还是存量市场,核心焦点都是人口问题,或者更近一步是消费人口的问题。没有增量就没有存量,不能激活存量就企业无法生存。新增客户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客户不进行消费,企业就没有希望。精准定位到优质用户个人,使他们对产品的了解和体验特别深入,进行单点突破,可以有效地控制获客成本,实现用户价值。
单点突破,逐渐放大,这是互联网营销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比如抖音,就让腾讯感到了焦虑,抖音就是单点突破的高手。有些视频的点赞、评论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抖音依靠《今日头条》的流量池,运用强劲的人工算法,依照马太效应,对数据的视频进行更大程度的推荐,使强者更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