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雁默:台积电挺华为,首先是挺理智

05-29 IT文章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雁默】

美国一道针对华为及其子公司的禁令,如同在全球高科技产业投下核弹。在多家重量级科技企业宣告中断供应后,台积电却展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态度,未加入“分手”行列。原因是台积电供应给华为的产品,若生产设备排除不计,内含美国技术不到25%,本来就可以出货。不过,调整这25%门槛的主动权仍在美国手里,如果将中国视为敌对国如伊朗、朝鲜、叙利亚等,那门槛就是10%。因此,台积电是否能持续出货给华为,仍有难以逆料的风险。

并不是台积电高风亮节,只要是有自生能力的民企,都不会希望受政治因素干扰,更不会乐见要在中美两大市场之间选边站,美国企业亦不例外。高科技全球供应链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动全身,那些断货的大厂与台积电一样,以理智评估:这场华为风波是暂时性的“筹码”,但中美科技角力也是长期性的,所以为了避免选边站,重新调整供应链降低风险势在必行。

唯“技术长城”才能捍卫自身权益

从半导体与IC设计产业的角度来看,华为(海思)少不了台积电,同样,高通、赛灵思(Xilinx)、AMD、Nvidia都得靠台积电的先进制程维持竞争力,才能与英特尔在不同的战场分庭抗礼。有高端技术作为长城,美国政府想“入关”逼迫台积电选边站恐怕并不容易,毕竟这家企业有大把的“中立筹码”。

须知,台积电之所以能始终站在浪头上,是因为其坚持专注本业,每年都花约百亿美元投资本业,以保持竞争优势。以AMD为例,之所以能蚕食英特尔近乎垄断的服务器晶片市场,靠的就是台积电的微缩新制程。

美国政府若对台积电这样的企业施压,形同鼓励台积电想办法减少美国技术的含量,以降低风险。合理的安排,应是致力在非美国所能影响的市场里,提供一样效能却技术内容不同的产品。

换言之,从台积电这个案例可知,特朗普正在催化“一个世界,两个系统”的提前实现。

关于25%美国技术含量的评估标准,美国商务部并未详细规定,所以有观察者认为,台积电的设备大量依赖美国技术,很难不超过25%。

其实,即便美国商务部针对性地制订标准,台积电的各种设备也早已做了分散风险与成本控制的策略。如在7纳米制程里的刻蚀机设备,中微半导体于2017年入选为供应商,7纳米加5纳米制程,则将加入荷兰ASML极紫外光罩机设备。美国政府若在生产设备上对台积电施压,会冲击美国自己的生产设备供应商,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反而受惠。台积电在采购管理上只会做得更周延,不会更依赖美国。

再深入点看,ASML为台积电、英特尔与三星联合投资的企业,但台积电之所以能在7纳米产品上保持优势,吃下该厂商过半的EUV光刻机出货,乃因英特尔内部的政治问题,以及台积电成为iPhone A13处理器独家供应商所致,由此可见供应链上下游与产业竞争的复杂度。“保证互相毁灭”即是反全球化政策的必然结果。

另外,虽然台积电的股权结构已有八成为外资,但其研发团队、高级管理人员都在台湾而非美国,因此根本不能说台积电的产品属“高美国含量”。从另一面来说,正因为台积电保有较纯的台湾血统,美国投资人才能稍免于“特朗普之乱”。

对华为而言,由于全球移动设备处理器架构多来自ARM(安谋)授权,领域也扩及服务器、基站,这家企业能否保持与台积电一样的中立态度,恐怕才是关键所在。

简言之,有坚强实力,才有中立的底气。

雁默:台积电挺华为,首先是挺理智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没有人愿意放弃中国市场

回到问题的核心,中美科技战的高端技术之争,终究要落实到市场的考量。如今全球最大市场虽为美国,但中国市场仍是最有潜力的超越者,因此想要高科技企业在市场层面独沽一味,成功几率不会高。

台积电虽有技术作为干城,但美国是它的最大市场,说没有压力也是骗人的。台积电2018年营收突破1兆台币,第一大客户推测是美国“苹果”,相关营收2246.9亿,占营收比重21.78%。整体美国营收为6328.21亿元,比重61.35%。不过苹果与美国整体对台积电的营收比重些微下滑,并由大陆企业补上。

台积电的大陆市场总营收为1757.94亿元,年增率59.5%,比重上升至17.04%,是台积电去年表现最佳的市场。这代表中国市场对高端晶片的需求量增长快速,也意味着中国科技力的明显跃升。在台湾股市里,台积电也是“华为概念股”的指标厂商,华为(海思)目前则为台积电的第二大客户,占整体营收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2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