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外卖和食堂不能兼得?

06-11 IT文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财经无忌

食堂对于大学生的意义正在改变。

曾经,食堂既可以温饱年轻人的胃,还可以安慰孤独者的心,是无数大学美好故事的开端。现在,“百兆宽带,能叫外卖”的宿舍才是大学生们最喜欢待的场景。

矛盾来了,食堂会甘心“失宠”吗?虽然这有些杞人忧天。

新闻中常听到食堂与外卖之间的长久战争:某时,某地,某高校,“禁止外卖入校”。讽刺的是,外卖本身就为方便师生吃饭而诞生于大学校园。

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争斗,其中没有胜者。食堂丢了口碑,外卖平台丢了生意,学生和老师丢了方便。“合作共赢”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属性,但却总是有利益这个“拦路虎”,将共赢这个选项抛至一边。

01

5月,“海南大学禁止外卖进入校园”一事登上热搜。

有学生发微博称,学校突然下发通知,不允许外卖进入校园,同时,还开始针对附近商业街上的小卖部和小吃店进行整治。

“每栋宿舍楼下都有管理员和学生干部检查,如果我们带外卖进宿舍,外卖会被没收,还会被处罚。”有学生说,不少人为了表达抗议,在40度的高温下前往学校门口拿取外卖,然后马上在墙边阴影里吃掉。

这样的热度,再次让人们聚焦到学校食堂与外卖的长久纠纷上。

 

据《北京青年报》2015年11月报道,当时北京已至少有8所高校禁止外卖进校园。现在,北京除了中国人民大学外卖可以进入以外,其他学校对外卖进入的管理都十分严格。以首都经贸大学举例,外卖骑手进入必须每次登记身份证。

2016年7月,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都纷纷划立了“外卖禁区”——范围通常是学生的宿舍区。

上述纠纷大部分是学校占上风。但从去年开始,冲突变得激烈了。

2018年11月12日,闽江学院开始执行“外卖禁令”,当天中午,食堂爆满,有学生在午休结束还没吃到饭,通过网络,他们纷纷表达不满。而商家也站了出来。

据报道,当天,闽江学院校方在学校东南西北四个门口安排了保安,严格排查校外车辆,外卖车辆被禁止入校。而中午时,有七八十家外卖商家来到校园外,给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凭学生证就可以领取。

这种激烈的对抗,几乎让人以为外卖和食堂是天生对头。

其实,现在的几大外卖平台,几乎都起源于大学校园,它们的自我定位是食堂的补充,而不是颠覆者,也从未将食堂当做对手。

02

大学食堂曾是伟大的改革者,在中国重新定义了食堂。这要从食堂的成长史说起。

在唐人的笔记中,唐太宗李世民推动了政府食堂的建立。

据说,李世民偶然发现,因为上朝时间早,一些官员来不及吃东西,有人就半道买些吃食,站在宫门下大嚼,实在有失官员体面,于是,就在皇宫的廊庑下为官员们准备了早餐。

这启发了各级衙门。唐朝时,官吏们开始在官署办公,定时上下班,午休时间不长,有些官吏吃午餐时,要么靠家人做好后送来,要么自己随身带一个食盒,家境富裕的有时会出去吃馆子,家境贫寒的,则干脆省了这一顿。

这样一来,官员们用餐时间不一,用餐时间长短也不一,午后的办公时间就无法统一,当皇帝发明了公费早餐后,各级衙门干脆弄出了免费的午餐,建立了公厨,依据当时的习惯,还是分餐制。

每人一个食盘,里面盛放着各色菜肴,又有木制饭桶一只、白锡酒壶一盏。

据记载,盛唐时期这顿午餐丰富,但等级森严,依照官员品级,四至五品的标准是菜肴七盘,细米两升或面食两升三合,羊肉三分,饭后消食的瓜果两瓣,高级官员还有美酒一升半。

这标准看起来在2019年也毫不落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食堂”都是面对“官差”的,这既是特权,也是奖赏。

正是学校食堂,让人人平等的现代食堂制度在中国出现。就像教育本身一样,现代食堂天然带有平权的属性,不论身份,不论年龄,食堂大妈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它还是一个极佳的交流场所,可自由组合,也可坚守自我。

此后,中国人经历过很多食堂:

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曾经带来公社食堂,“吃饭不花钱”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现实。在城市,国企的普及也让食堂遍地开花,工厂出大头,工人出小头,整整几代中国人都在食堂中吃饭,双职工的家里几乎不开火。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