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苹果,诉三星……陌生的它,是中国乃至全球最神秘科技公司
最隐秘的全球光学巨头。
台湾大肚山脚下,坐落着几座不起眼的工厂。
十几年来,这里供应了全球1/3 以上的手机镜头,却无人能一窥其中的奥秘。
在全球光学产业,德国的徕卡和蔡司,日本的佳能和尼康,一直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吃喝不愁。
直到有一天,一个叫林耀英的人改变规则,用塑胶取代玻璃,打断了巨头们的美梦。
如今,由林氏创办的大立光,已取代德日,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镜头制造商,市占率超过30%。
全球五大手机品牌,无一例外,都是大立光的客户。
2016 年,苹果发布iPhone 7 Plus,开创双镜头时代,大立光是独家供应商。
2019 年,华为推出P30 Pro,4 镜头、10 倍光学变焦的超高规格,全球仅大立光能提供。
因为忌惮大立光的统治力,苹果先后扶持多家替代厂商,却无济于事。三星则身陷大立光发起的专利战,最后不得不变成其客户。
在同行眼中,大立光更是难以逾越的高山,甚至有厂商感叹:
" 大立光吃肉,我们就看能不能跟着喝汤。"
这并非客套,当对手还挣扎在盈亏线上时,大立光却独享着70%、比苹果还高的毛利率。
也因此,大立光在2014 年打破尘封25 年的台股纪录,并于2017 年攻上6000 台币,成为台湾史上最牛的股王。
就是这样一家统治力惊人的企业,在业界却神秘、低调到没有朋友。
据报道,十几年来,从来没有一个外人,包括客户或供应商,能够一睹其工厂的真容。
因为从不接受专访,媒体也很难挖到大立光的猛料。即便每年的股东会,提问者也多半是碰软钉子。
现任执行长、林耀英之子林恩平,更以" 惜字如金" 著称,外号不评论先生。
每当有人打探大立光的订单情况,他总是回答:" 现在还很难说。"
被人追问苹果销量下滑、对手如狼似虎,大立光该怎么办?他永远只有一句话:" 我们会努力,再努力。"
碰到刁钻一点的问题,则干脆笑而不语。
因为不评论,不接受参观,大立光成为台湾,乃至全球光学产业最神秘的黑匣子,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最神秘的科技公司。
揭开这个黑匣子,要回到上世纪70 年代。
当时,正值产业大转移,德国和日本光学大厂纷纷在台湾建厂。
从公务员转投博世光学,并一路做到厂长的林耀英,不甘心为巨头打工。他相信,台湾未来一定会诞生世界级的光学大厂。
秉持这一雄心,1979 年,他和陈世卿两人,从博世辞职,创办了大根精密。
在那之前,他们已在林家车库钻研多年,并通过土法炼钢,摸索出玻璃镜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但除了这些略显稚嫩的技术,以及一腔的热血和冒险精神,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更不知道订单在哪里。
为了打开销路,林耀英每天拖着四个卡皮箱,跑遍台湾相机厂,访尽全球光学展。没钱租场地,就打开皮箱摆地摊。
最疯狂的一次,他连续七年给柯达写了100 多封信,最终搞定了这个大客户。
即便如此,在那个德日厂商一手遮天的时代,面对天罗地网般的专利围堵,大根精密也只能是苟延残喘。
改变来自一次偶然。
就在林耀英每天苦哈哈研磨玻璃时,不少客户找上门来,希望订做塑胶镜头。
" 塑胶镜头一片才十块钱,玻璃镜头一片一百多,我怎么可能做这么低端的东西!"
一开始,林耀英和别人一样,也不看好塑胶镜头,毕竟与玻璃相比,塑胶不耐热,透光性也很差,一般只用在儿童玩具上。
但随着一次性相机的走红,林耀英敏锐地嗅到了商机:
未来将是低成本镜头的天下!
更重要的是,做玻璃,再努力也只是德日的小跟班,做塑胶,却有可能改变世界。
于是,林耀英决定改弦更张。在遭到大股东的反对后,他直接拉人单干,于1989 年创办了大立光。
" 同行看我们过于胆大,几乎不计一切代价,我只知道这是唯一的机会。"
为了这个机会,林耀英开始孤注一掷。
1991 年,成立刚两年的大立光便斥资3600 万,几乎是其总资产的一半,从美国引进一台加工机,花半年时间琢磨出一套塑胶镜头的制作方法。
那之后,大立光在大多数同行不看好的赛道上,孤独地一干就是十几年。
起初给扫描仪做镜片,之后是数码相机。
期间,大立光在工艺、模具、镀膜等技术上不断突破,迅速缩小了塑胶镜头和玻璃镜头之间的差距。
2002 年,照相手机崛起后,大立光又一头扎进这个全新的领域。
蛰伏五年,一月而生。
在长达20 年的时间里,大立光像毛竹一样,在无人问津的地下,默默壮大自己的根系。
等到2007 年iPhone 横空出世,这根" 毛竹" 一出土,便成森林。
作为当时苹果手机唯一的镜头供应商,大立光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产能全开,节假日无休,依旧赶不上订单速度。
直到三年后,苹果才勉强找到一个可替代的玉晶光。
德日厂商则在滚滚的技术潮流中,被迫让出了光学霸主的地位。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大立光的逆袭,既得益于对大势的研判,更离不开多年来,对技术和良率的死磕。
早在创立之初,一心想创世界级企业的林耀英,就给大立光立下一条规矩:
不买技术、不挖角、不做代工。
于是,当大多数对手为了省时省力,购图纸、买模具时,大立光却走上华山一条道。
光学技术涉及上百万个变量,大立光从建厂房打地基,到模具设备,几乎全部自主研发。
即便外购机台,也要指定马达、感应器的品牌,而不是照单全收。因为这样做,可以提高稼动率,减少故障率。
对于注塑成型产生的压力,大多数厂商依靠退火、烘烤等后道工序去处理,大立光则从源头出发,在设计环节就消除隐患。
林耀英希望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让大立光的城墙,如铁球般扎实。
城墙扎不扎实,地基最关键。
大立光对技术和良率的极致追求,从其建厂房打地基一事上,就可见一斑。
光学镜头的生产,对环境十分敏感,哪怕极轻微的震动和温度干扰,都会影响到品质的稳定性。
为了排除这些干扰,大立光可谓不惜血本。
普通楼层用700 磅水泥就够了,大立光坚持用一两千磅;别人两天灌一层楼,大立光至少一个礼拜。
正是以这样一种残酷的标准,大立光在业界竖起了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当别人还徘徊在5P、6P,大立光已做到7P;当对手还在拉良率,大立光已实现量产。
罗马城并非一日建成。
刚开始做手机镜头,大立光也曾遭遇重挫,因品质不达标,股价一落千丈,逼得林耀英不得不在众人面前认错。
知耻而后勇的林耀英,埋头八个月,苦寻问题根源。最终斥资亿元,购进百万级无尘室及相关配套设备,升级制程,备战高端镜头。
同一时期的玉晶光,却因为迷恋低端市场,丧失了蜕变的机会。
几年后,当大立光勇夺苹果订单,吃香的喝辣的时,玉晶光只能在一旁目送对手远去。
因为技术太超前,大立光被郭台铭视为心腹之患,要求员工学习大立光,不断将技术提升到极致的精神。
让郭台铭,乃至其他对手忌惮的,是大立光数十年积累起来的1000 多项专利。
这一堪称业内最齐全的专利布局之一,使得大立光在塑胶时代,实现对德日厂商的超越,并在技术和良率上独步全球。
为了这一天,林耀英奋斗了一辈子。
这个做事较真的男人,没有其他嗜好,唯一的兴趣就是工作。
他对技术有着偏执狂一样的热爱,每天工作到很晚,回到家一有空,就钻进书房,拆卸零部件,研读技术资料。
访谈中,每十分钟,就会强调一下技术的重要性。不管讨论什么话题,运营、人才…… 还是其他,统统都能绕到技术上来。
他崇尚实干,讨厌说大话的人,对别人的要求永远只有一句话:
Just show me!(只要做给我看)
因为这个简单却苛刻的要求,许多人吃尽了苦头。
每一次,林耀英亲临厂区或办公室,所到之处,气氛急冻。一旦有人抽考答不上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骂。
他甚至不允许员工走路时,将手放进口袋,或者工作时,看不到手在桌上。
" 工作就是战斗…… 那些工作时手不知摆哪里,放后面或插口袋,通常就是松懈偷懒的人!"
在大立光总部的一楼大厅,摆放着各类报刊杂志,多年来几乎无人敢翻看,因为担心被领导看到,认为自己闲着没事干。
即便对联合创始人陈世卿,林耀英也一样严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