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父级产品大师”俞军离开滴滴,与百度生涯的辉煌战绩反差巨大
钛媒体注:日前,滴滴出行CTO张博在一封邮件中宣布,公司产品高级副总裁俞军因家庭原因需搬离北京,近期将从滴滴离职,但扔担任产品委员会荣誉主席,参与重大产品决策,主持高阶产品晋级评审、共同制定产品序列发展规划。
之后,俞军在微信朋友圈中确认了这一消息,至于辞职后的去向,俞军应该还是回加拿大发展。
俞军2016年7月受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的邀请,加盟滴滴担任顾问,并在2个月后从加拿大回北京全职担任滴滴产品高级副总裁。
虽然滴滴CTO张博在邮件中表示,过去三年,俞军为滴滴产品岗位的价值定位、产品团队的体系化建设打下基础,滴滴产品序列团队已从三年前的100多人发展至近600人,以此来认可俞军的工作,但有媒体评论称,俞军在滴滴的这3年,并没有做出什么建树。
反而是顺风车业务接二连三的整改将滴滴一次次推上风口浪尖。这三年,俞军公开露面最多的可能就是滴滴整改、乘客意见征求的会议了。他在滴滴的日子正如其在朋友圈中提及的“出行事业”相当“不容易”。
这与百度时期的俞军形成巨大反差。19年前,俞军曾是中国互联网界的一个传奇,被称为“互联网教父级产品大师”。2000 年,俞军以网名“搜索引擎9238”写了一封求职信轰动业界 ,自称“热爱搜索成痴”,后加入百度,担任产品副总裁和首席产品架构师。
俞军2000年求职信全文:搜索引擎9238,男,26岁,上海籍,同济大学化学系五年制,览群书,多游历。
1997年7月起在一个国营单位筹备进口生产项目。
1999年4月起在一个代理公司销售进口化工原料兼报关跟单。
2000年1月起在一个垂直网络公司做分析仪器资料采编。
2000年7月起去一个网络公司应聘搜索引擎产品经理,却被派去做数据库策划,9月起任数据中心经理。
长期想踏入搜索引擎业,无奈欲投无门,心下甚急,故有此文。
如有公司想做最好的中文搜索,诚意乞一参与机会。
本人热爱搜索成痴,只要是做搜索,不计较地域(无论天南海北,刀山火海),不计较职位(无论高低贵贱一线二线,与搜索相关即可),不计较薪水(可维持个人当地衣食住行即是底线),不计较工作强度(反正已习惯了每日14小时工作制)。
2000年正是中国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时代,李彦宏刚刚在中关村创立公司。2001年加入百度后,俞军自然成为了百度搜索系列产品早期唯一的产品经理。5年之后,32岁的俞军出任百度产品副总裁,是中国最早的搜索引擎研究和推广者之一。不仅是百度搜索业务,百度贴吧(2003 年)、百度知道(2005 年)等产品均也与俞军息息相关,俞军也被誉为“百度贴吧之父”。
俞军在百度一干就是8年,2009年6月30日,俞军正式离开百度。
俞军离职邮件全文同事们,大家好!
这是我在百度和在北京的最后一天,借此告别邮件表达我的感谢。
我最想感谢的是搜索引擎。如此幸运地生活在一个有搜索引擎的时代,搜索引擎带给我的知识和对我成长的影响,超过了从小到大所有老师、所有书籍、所有传媒和父母教育的总和。搜索引擎的成熟和普及,正如造纸和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一样,又一次极大地降低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成本,并将对社会的平等和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后,我要感谢百度的很多同事。一直记着3个特别的时间:
2001年9月,百度搜索的首页上线;
2003年4月左右,成为当时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
2005年7月底,成为当时访问量最大的中文网站。
8年前,当我带着“做最好中文搜索引擎”、“普及中文搜索,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心使命感来到这里时,还只是一个空有热情的业余网友,感谢上上下下无数百度同事多年来的专业、宽容和帮助,给了我一个最能发挥我长处、最能忽略我短处的工作空间,让我能在今天为搜索引擎深入中国人生活而高兴时,还能自豪一下其中也曾有自己的一份汗水。
不止是对我在搜索引擎方面的帮助,还要特别感谢早期的很多百度同事,他们所表现出的聪明、严谨、敬业、坦诚、正直等,让我学到了很多,改变了我很多,也让我知道,原来可以有这么快乐的工作环境,这些人、这些美好的岁月都是我想感谢的。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搜索引擎曾经占用了太多本该属于家庭的时间,感谢家人的背后付出。
谢谢!
虽然俞军离开了百度,但他在百度多年的产品经理方法论,被同事们整理总结为“PM 12 条”流传业界 ,至今仍被一代又一代的产品经理奉为圭臬,以至于每一个俞军方法论受益者都会亲切叫俞军一声“俞老师”。
俞军的“PM 12 条”1. PM首先是用户;
2. 站在用户角度看待问题;
3. 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4. 追求效果,不做没用的东西;
5. 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6. 决定不做什么,往往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
7. 用户是很难被教育的,要迎合用户,而不是改变用户;
8. 关注最大多数用户,在关键点上超越竞争对手,快速上线,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9. 给用户稳定的体验预期;
10. 如果不确定该怎么做,就先学别人是怎么做的;
11. 把用户当作傻瓜,不要让用户思考和选择,替用户预先想好;
12. 不要给用户不想要的东西,任何没用的东西对用户都是一种伤害。
《从点子到产品》的作者刘飞曾经是俞军的下属,也是俞军方法论的受益者,其在昨日发布的一篇向俞军致谢的文章《我所认识的俞军老师》中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4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