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三位自动驾驶创业者: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还要迈过哪些坎? | CESA 2019
钛媒体联合创始人万宁对话三位嘉宾,从左到右分别为:行易道科技赵捷、地平线张玉峰、Auto Brain Yolanda Du
每年一度的 CES ASIA 如期而至,钛媒体作为 CES 组委会的官方合作媒体,已经连续5年对在上海举办的 CES ASIA 进行了报道,今年同样没有例外。
作为汽车生态圈的持续观察者,钛媒体以独特的科技视角,联合ITValue主办的「未来出行科技沙龙」完美落下帷幕,力求探寻更多技术落地的商业规律。
本次 CES ASIA 2019钛媒体未来出行科技沙龙的论坛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5G时代的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商业化落地」、「未来出行的新方式」,我们邀请到了来自产业界各的嘉宾共同探索,既有像“百年老店”福特这样的汽车厂商,也有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技术供应商。
钛媒体集团创始人赵何娟在会上表示,“新的出行方式变成了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话题,钛媒体多年在技术领域和商业领域都有丰富的积累,希望未来能够和大家一起探索,在未来出行方向上做更多有价值的开拓。”
在第二场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商业化落地」的对话环节,众嘉宾的观点激烈碰撞,不仅干货满满,而且金句频出。
Auto Brain的COO Yolanda Du谈到自动驾驶最先落地的场景时直言,从2C端来看,可能会更慢,自动驾驶更快落地的场景可能会是低速园区这样的2B环境,”比如像低速园区这样的特种车,一辆车就已经达到几百万,即使加装了自动驾驶,对于2B场景和车企没有那么敏感,他们更愿意来支付。那么同步在低速园区内,也解决了用自动驾驶取代人,直接取代了人工,也更愿意去加速自动驾驶的落地。”
地平线副总裁张玉峰持相似观点,他认为,愿意为自动驾驶终端买单的不是消费者,而是B端的客户,“像自动驾驶出租车这样一个细分行业,能够解决运营成本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力成本偏高的区域,此外,在干线物流领域,也面临着人工、油耗、安全性方面有很多的挑战,现在在国外很多的创业公司在去挑战干线物流L3级别的自动驾驶,这里也是一条潜在的,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带来商业回报的路线。”
当然,自动驾驶的落地也面临着现实和骨感的问题。
行易道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赵捷感叹道,“人类的技术都能上天揽月,但是把一个技术,最后变成千千万万个汽车上用的一个东西、系统的时候,这里面其实要有一个对于实现的目的,服务的对象,你所在的环境,基础的一些我们自己认为的假设条件,最后要把假设条件列出来,作为这个事情的起点,这个要从更多的角度来看这个技术,和定义这个技术,最后才能转化成产品。”
而Auto Brain的COO Yolanda Du也表示,让自动驾驶成为人人可用的普适性技术,还要闯过几个大关,“如果从量产能够推向用户端的话,需要解决了几个关键性的点。第一个,大家一直看到的更多的,比如说从硬件配置上,可能成本就很难降下来,用到高成本的激光雷达,这个成本很难;第二个方面,硬件传感器上,很多还没有过车规级,比如说激光雷达,没有用车规级的传感器,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地平线副总裁张玉峰也直言指出,安全是自动驾驶里排在第一位的要素,不仅包括硬件的功能安全性,还有系统的信息安全性,以及道路设施的搭建和完善都是不可或缺的。
以下为钛媒体联合创始人、ITValue发起理事万宁对话三位嘉宾原文,略经钛媒体编辑:
万宁:我的环节叫自动驾驶技术未来的商业化落地,先把这次参加讨论的几位嘉宾请上来,第一位是行易道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赵捷总,第二位是地平线副总裁张玉峰,第三位是Auto Brain的COOYolanda Du。
赵总一直是做雷达方面,我们也知道,在中国自动驾驶部分,雷达是很重要的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您来给大家用非常清晰的方式解释一下,这两个技术区别和未来在中国的自动驾驶应用中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赵捷:谢谢万总,首先从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的角度,这两个技术是有不太一样的地方,大家比较起来会觉得五花八门,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从比较明显的特征来比较一下。
第一,在环境适应性上,毫米波雷达它的最明确的优势,全天候工作,大雨、大雪、雾天的时候工作基本不受影响,这个时候,跟工作频段在光学,包括摄像头会失效,这个是跟物理属性有关,用什么样的算法这个是解决不了的,是物理端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4493.html